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惠民永远在路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多年来江苏始终坚持把文化惠民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调整、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苏文化建设如何“再上新台阶”,让老百姓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力量,我认为落脚点还应在“文化惠民”这个关键环节。
  配置文化设施要更加“人性化”。江苏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已达95%以上,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14平方米。在全国“两馆一站”的评估定级中,一级馆总数居全国之首。尽管江苏文化设施越来越高档,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仍有上升空间,需在整体布局上进一步均衡,设备配制上更加实用和先进,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彻底改变少数地区文化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甚至将文化设施用于出租、挪作他用和长期空置的现象。要适应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既重视城市“大剧院”建设,也不忽视乡村“小戏台”建设。要特别关注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与发展,加快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建设,实现全省基层文化服务点“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全覆盖。对人民群众特别喜爱的文化广场,应当从规划引导、检查确认、活动组织、信息发布等系列规章制度入手,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做到乐民不扰民、开心不闹心。
  开展文化活动要“接地气”。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是实施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要杜绝脱离实际充满奢靡之风的“大制作”、“大投入”,把重点放在亲民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上来。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要丰富并提升免费开放内涵和能级,努力打造基层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继续提升“区域文化联动”、“激情周末”、“社区天天乐”、“百姓大舞台”等一大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内涵,弘扬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既保留更多民间艺术精华,又能在有效保护的过程中创新发展。如溱潼会船、秦淮灯会、庙会等民间艺术活动,因其社会公认度比较强,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人们参与往往是自觉主动的。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展示等公益文化活动,支持、爱护、引导各种群众性文化团队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尽可能给予更多的辅导、指导,为他们参与公益文化活动搭建平台。
  购买文化服务产品不可“任性”。惠民文化产品,既然“惠民”,一定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好事,是群众真正想得到的。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当通过需求进行定制“可以给予”的文化服务产品。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专业优势,挖掘潜力开发紧随时代发展、适合群众身心健康的延伸服务产品,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要进一步发挥国家和省级艺术精品工程的引导带动作用,把那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低价惠民等方式,使普通百姓共享改革成果。优化政府购买渠道,调整集中配送的方式,把演出、图书、电影、展览科技等优质公共文化资源送到农村、送进社区,重点加强对各类特殊群体的优惠供给。同时要及时进行绩效评估,多方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准确掌握老百姓的意见,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符合公众意愿有效配置。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研究馆员)责任编辑:陈伟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699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