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南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就西南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的理论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揭示区域特色经济的客观规律范畴,对红河州乃至西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对西南地区农业特色经济发展进行理论研究,是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西南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经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因国际河流――红河流经全境而得名。红河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红河州具有山区多、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边境线。红河州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文化多元、区位独特,后发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全州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建设、社会民生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但是,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发达的州(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论文探讨了红河州特色经济中特色产业的选择及其空间布局,对解决西南边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红河州的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1.1 水果产业
  通过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果树种植结构的调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调试了产地布局,调优了品种结构,调出了全州水果特色。现全州果树种植面积达8.67万hm2,产量52万吨多,产值10多亿元,居全省16个市(州)之首。同时,水果产业也是红河全州农业中的欣欣向荣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红河州位于滇南的文山、玉溪和普洱等3市(州)中间,并与越南接壤,全州辖13个县(市),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调整全州农业产业结构时,结合全州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特点,州、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放手由各地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种,调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产地布局及种类结构和品种优化调整,从而调出了各县(市)的自然优势、产品特色和经济效益。如蒙自县以石榴为主,成为面积达6667hm2、产量达6万吨、产值达1.5亿多元的全国第一石榴大县;泸西县以高原梨为主,产品畅销两广和港澳;弥勒县以葡萄为主,不仅成为全省第一葡萄大县,并创建了闻名全国的“云南红”葡萄酒品牌;石屏县以柑桔和杨梅为主,产品销到了省会昆明和各市(州)首府;建水县以柑桔和酸石榴为主,成为该县的重要产业;柑桔作为红河州继香蕉之后的第二大优势特色果树,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河州已建成为云南省柑桔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产值最高的柑桔产业带,红河柑桔居云南省柑桔生产第一位,柑桔产业已经成为红河州乃至云南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元阳县以荔枝为主,3月底至4月中旬成熟的“元阳1号”和“元阳2号”特早熟品种,成为全国成熟最早和售价最高(20元、8克以上)的荔枝;河口县、金平县和开远市重点发展香蕉,成为云南香蕉的主产区,产品除供本省外,还销到了贵阳、重庆、成都和北京。
  1.2蔬菜产业
  由于红河州是典型的低纬高原气候,立体气候明显,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蔬菜,特别具备发展冬早、夏秋蔬菜的气候。利用沿海和越南热带与红河州州温带供菜的时间差,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把蔬菜作为保障城市人民生活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事来抓,使全州蔬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发展蔬菜产业上,为了适应全世界正在兴起的无公害蔬菜浪潮,由州、县统一安排部署,启动了建水3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石屏3万亩无公害白萝卜种植基地,开远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个旧乍甸1万亩无公害精细蔬菜种植基地,泸西2万亩高标准商品蔬菜基地等项目建设。同时为了带动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狠抓了龙头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起了建水天弟绿色蔬菜加工厂、州食品公司出口速冻保鲜加工车间等项目,并对石屏东升食品厂、元阳罐头厂进行了技改扩建。 通过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增加。
  2.红河州的特色工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2.1 烟草产业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温暖的气候和丰富的降雨量,使之成为烟叶种植的故乡。丰富的原料生产促进了卷烟工业的发展。烟叶和卷烟是云南省的两大支柱产业,也是国内烟草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红河州,是中国烟叶的十大主产区之一。红河州是云南省产烟大州和卷烟销量大州,“两烟”是红河州重要支柱产业。红河卷烟总厂年卷烟产销量达到150万箱以上,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前列。烟草企业“以工哺农”的力度不断加大,对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创历史新高,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的发展,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户得到了长远的实惠。现在红河州有红河烟草和红云烟草两大烟草公司,每年都为红河州带来丰厚的税收收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2 矿产资源
  红河州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拥有全国最大的锡矿和最大的银矿等大型矿业。矿业是红河州与烟草等少数产业相提并论的骨干产业,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科学发展矿业对红河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省已探有储量的矿产共有92种,红河州刚好占有一半品种,即46种,其中能矿资源1种,黑色金属2种,有色金属及稀有、稀散和稀土金属20种,贵金属5种,非金属18种,红河州是云南省矿产资源的优势地区,资源储量居全省前3位的矿产有36种。红河州矿产资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矿种多,资源配套程度高。已探明储量的30余种矿产具有资源结构上的综合优势,主要金属矿产共、伴生组合多,综合利用价值和就地配套程度高,有利于相互结合发展矿产品化工业、精深加工等矿业延伸产业。二是资源分布广又相对集中。已发现的矿产地遍布全州13个市、县。红河以北地区是锡、铜、铅、锌、钨、银稀贵金属及锰、煤的集中区:红河以南为铜、镍、金、铁及非金属类矿产的集中区;个旧矿业经济区是我州主要矿产资源的集中区,有色金属储量居全省第一,锡储量居全国首位。三是主要矿产在全国、全省资源优势明显。个旧的锡,占世界的24.66%,占全国的39.14%,占云南省的82.7%。蒙自县白牛场高银多金属矿探明银储量4044吨,是国内较大的银矿。金平县的镍,探明储量为80万吨,是全国第四大富镍矿。全州矿业及与矿业有关的压延加工工业产值达60多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矿业工业总产值35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45%左右;每年可实现利税5亿~6亿元,占全州利税总额的30%以上。矿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税收是除烟草产业以外的第二大产业。在红河工业园区,现已有红河钢铁公司、云锡集团公司(年产12000吨有机锡、10万吨铅、10万吨铜、BGA锡球和滇南最大的装备制造业等)、润鑫铝业(年产30万吨电解铝)、红亚铝业(年产4万吨铝材)、解化集团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人驻园区。   2.3特色旅游业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南部,北与昆明相连,南与越南毗邻。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元江为界,元江以东属于滇东高原区,元江以西为横断山纵谷的哀牢山区。红河州地域辽阔,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水,国家级森林公园花渔洞,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如屏边大围山等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其溶洞资源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如国家16条旅游专线之一、36个王牌景点之一以及云南省十大优秀旅游景区之一的泸西阿庐古洞风景区中,有亚洲最壮观的溶洞――建水燕子洞。红河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著名的锡都个旧,滇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蒙自,还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红河州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的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其景点数量之多,景观内容之全,文化内涵之丰富,建筑风格之独特,与中原文化结合之完好,为云南之首。
  3.红河州发展特色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红河州优势产业发展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时候,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制约红河州优势产业发展的一些因素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3.1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
  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度。加快红河州优势产业的发展,对加快红河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民族团结、共同富裕、保持边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全州总体来看,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观念更新缓慢、发展意识不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发展的信心不足、方向不明、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红河州优势产业全面发展的思想障碍。
  3.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当前红河州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州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很多产业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优势产业发展不平衡。
  3.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近年来,红河州优势特色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大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的关联度还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没有形成一大批优势产业基地,产业内部产加销、贸工农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产品多为初级加工,科技含量较低,产业“优”而无“势”、产品“特”而不“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南部六县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北部七县市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科技含量不高,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在国内外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
  3.4优势产业链短
  部分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产业基地专业化程度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组织能力和经营能力还十分低下。尤其是特色农业,主要分布在不同的县域内,大多是小打小闹,靠卖初级产品,没有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和加工深度和加工层次都很低,资源优势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因产业“断链”而难成规模,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如:蔬菜生产基地和奶牛养殖基地过于分散,且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品档次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南部山区山多地少,实行退耕还林后,可供特色农产品种植的面积受到限制,使得基地不稳固,标准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特色产品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发利.红河州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与红河新发展战略实施[J].红河探索,2010.4
  [2]余玉龙.加快红河州优势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2
  [3]高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产业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03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