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水北调工程经济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实际上是水资源的空间再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涉及面多广,均可简化为供方和需方。只要供需双方可以获取边际收益,便具有资源跨区域配置的市场流动势能。然而,水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相比,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需要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认识,来分析跨流域调水的成本与收益,并考察资源配置的利益机制。
  【关键词】南水北调 经济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等原因,我国在水资源分布上呈现出南涝北旱的状态,华北与西北地区水资源较为紧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制定了南水北调策略,即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抽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缓解当地水资源匮乏的状况。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它涉及到南北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方面。但从本质上来说,南水北调属于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再次分配,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尽管这一工程涉及多方利益,但都可以简化为供方和需方的关系,因此,可以从经济视角来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的必然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南水北调工程及其意义
  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北方从南方借水的构想。之后,我国逐步确立了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并进行论证、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说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覆盖面最广、投资额最大的一项战略工程,不仅仅是为了配置水资源,而且还影响到区域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其中东线工程可以为津、冀、鲁以及苏皖地区供水143.3亿立方米,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针对淮海平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关系到北京、河北、河南一带的供水,尤其是中线一期工程能够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进京,水量达10.5亿立方米,这提升了北京地区的供水保障率,2014年12月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实现通水,北京市民可以使用长江水。西线工程是要将长江水输送至黄河,即将长江上游水源补充到黄河上游,西线工程有利于缓解西部的干旱和沙尘问题。目前西线工程还处于调研规划阶段,并未正式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从构想提出到如今落实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多重意义。首先,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南水北调工程直接解决了北方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该工程从整体上对我国的水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南水北调也减少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促进了区域城市化发展。南水北调还保证了苏北和鲁西两个商品粮基地的用水,巩固了两地农业产业发展。此外,南水北调还为京杭运河的部分航段提供了水源,保证其全年通航。其次,从经济方面看,南水北调保障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北方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还能够扩大内需,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地区GDP。最后,南水北调工程还具有生态意义,它改善了北方地区的饮水质量,有利于回补北方地区的地下水,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保证生物的多样性,缓解北方因缺水而造成的环境恶化状况。
  市场资源配置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内在动力
  水资源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须要素,它的分配与流动受市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支配。从这一角度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所带来的水资源跨流域配置与市场中的其他生产要素的就近供求规律并无本质区别,他们都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开展的内在动力。
  以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项目为例,华北地区具有迫切用水需求的。首先,这一地区的天然水资源较少,受地理气候影响,我国黄河、淮河、海河地区降水量少且蒸发量高,这使得黄淮海平原水资源流失严重。以人均降水量为例,长江流域的人均降水量高达每人2396m3,而海河流域这一数字仅为186m3/人,淮河地区为425m3/人,黄河地区是604m3/人,由此可见华北平原的水资源天然可供量较少,需要进行补给。其次,华北地区的经济活动需要大量用水。华北地区人口密集、耕地率高,这些都需要水资源支持,而且这一地区相较我国中部、西部地区,工业也十分发达,石油、盐业、煤炭等产业开发密集,工业用水量巨大。此外,城市化程度高也带来了较大的用水量。20世纪80年代,华北地区曾因干旱而导致北京、天津、沧州、郑州等许多城市的工厂停产、居民生活用水短缺,这给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早在南水北调工程之前,为解决天津地区的用水困难,我国已经修建了引滦济津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津地区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但依然不能实现这一地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到2000年,天津地区的年均缺水量仍然高达11.5亿m3,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十分必要。最后,从投入与产出比来看,南水北调的产出效益高于投入。相关数据表明,南水北调进入北京的成本为0.21元,水价为0.33元,而产生的效益为1.613元,同样,供水进天津、河北、河南的成本分别为0.18、0.10和0.06元,水价分别为0.29、0.21和0.17元,在三地产生的效益为1.293、0.910和0.631元。效益高出投入,加之有供水需求,因此南水北调工程有其市场必然性。
  从供水的汉江流域来看:一方面,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使之有水可调,能够作为其他区域的水源区。据资料统计,1956年到1990年,汉江流域的年均降水量高达897.2毫米,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引水处的丹江口水库,它的年均天然水入库量为408.5亿立方米,而丹江口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用水量不足20亿立方米。从长江中下游来看,在1956年到1985年,包括电力用水在内的用水量年均近200亿立方米,由此可见,汉江流域有大量的闲置水资源可以调用。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给汉江地区带来更多的收益。在南水北调工程之前,汉江多余的水资源往往就是注入长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为航行、电力提供水力资源,从而获取一定收益。但在市场条件下,需求方如果以高于这些收益的价格而购买汉江地区的水资源,那么原本的天然使用者便会因此而获得更多收益。而且在综合考虑生态、就业等成本之后,汉江地区的水资源天然使用者很可能会压缩自己的用水量以获取更多收益。如丹江水在湖北地段产生的经济收益为0.552元/m3,如果该地区出让水资源使用权之后,同样能够获得0.552元/m3的收益,加之还有就业等社会效益,那么当地的水资源天然使用者便很可能乐于出让使用权,这是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形成的内在经济动力。   南水北调工程虽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水资源的特殊性质使它的资源配置仅靠经济内在动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水资源的跨流域分配需要耗资巨大的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因此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水资源以及各种水利设施建设,虽然具有商品的经济属性但同时又具备公共产品属性。其一,从客观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是受经济学供需原理支配的,符合经济规律,但水资源的空间分配工程量巨大,对于单个投资者或企业来说,建设这一工程所需的时间、金钱、人力、物力都超过单个供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尽管存在市场潜力,巨大的消耗却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只有国家财力才能完成这一项目。其二,南水北调工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建设都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从地区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这一工程关系国家未来发展,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考量便是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最大化效益,因此在水资源调配的过程中便需要客观地分析其中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成本分析。首先,南水北调工程最先考虑的便是空间位移的成本,即为了实现水资源的跨流域流动所需建设的调水设施及营运成本费用,这主要包括水源工程设施建设投资、输水总干渠工程建设投入、支渠供水系统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间接成本五个方面。截止到2014年7月,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工程的成本总额达到2525亿元,这比原本预估的1240亿元翻了一倍之多,除了劳动力、物价、地价等成本大涨外,随着征地、移民补偿标准的提高,南水北调工程的成本也一再上涨。在供水渠道建设上,出于维修便利、提升渠道自净能力的考虑,南水北调工程采取明渠输水的方案,这也提高了工程造价。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还需要计算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完成某一事项而需要牺牲的收益。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为了保证南水北调运输过程中的水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出台了各种水土保持策略,为此汉中地区退耕还林投入大量的财力建设环保设施,放弃了大量工业项目建设,这不仅加大了当地的财政负担,还阻碍了这一区域的工业化进程。陕南地区本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而做出了巨大牺牲,据相关测算,中线调水工程给汉中地区带来了约280亿元的机会成本损失。为此,中央财政需要对这一区域进行补偿,这也增加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成本。
  最后,南水北调工程需核算该项目的选择成本。选择成本是指一种资源利用之后存在不可逆转性,并为此失去了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水资源的使用便具有不可逆性,如汉江中下游地区便不再有利用所有汉江水的权利,尽管目前这一选择对汉江中下游的生产发展影响并不大,选择成本不高,但随着汉江地区人口的增长以及产业发展,这种选择成本便会递增。为此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选择成本,协调好地区发展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收益分析。首先,从直接经济收益来看,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水资源作为一种直接产品,它具有投入产出的收益,如通过提供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农业灌溉等获得收益。以中线工程为例,据测算,该工程建设后,生活供水方面的经济收益在0.993元/m3左右,农业灌溉收益为0.58元/m3,此外用于水产、菜田和苗圃方面的收益大概为0.624元/m3。这些直接经济收益每年高达86.10亿元。
  其次,从间接收益来看,南水北调工程将汉江水拦截抽调,这减少了汉江中下游发生洪水的可能性,既避免了洪水可能带来的损失,也减少了中下游地区为防洪而进行的投入,这属于南水北调工程的间接收益。
  再次,南水北调工程还带来了生态效益。华北地区因为长期缺水而抽取大量地下水使用,这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影响了土壤微生物和动植物的生存。华北地区生活污水不断增多,而缺少天然水稀释净化,这加重了当地的水污染。南水北调之后,可以减少华北地区地下水的使用,并使之获得一定补给,大量的水资源输入还能够稀释净化华北地区的水污染,这些生态收益虽然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不可小觑。
  最后,南水北调工程还为地区发展带来社会效益。通过南水北调,将我国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该工程的实施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尤其是对供水区来说,有利于促进当地就业。南水北调无疑使得水资源缺乏地区获得了充足的、更加洁净的水源,这也有利于提升地区人民的饮水质量,改善群众健康水平。这些社会收益同样无法以货币来衡量。
  长江水利委员会曾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估算,在成本方面,他们主要考虑空间位移成本,在收益上主要计算了直接和间接收益,按照这一标准,长江水利委员会估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济收益率将达到21.6%,收益与费用之比为1.98,收益净现值为182.76亿元。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项目的收益与费用比大于1,净现值大于0,项目才具备投资可行性,由此可见,在经济理论上南水北调工程是具有合理性的,具备投资价值。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益分配机制
  从南水北调工程的成本与收益来看,尽管该工程的投入极大,但获得的长期效益也十分可观,总体来说是值得进行投资建设的。但如果具体从该项目的投入成本和经济收益的分布来看,供水区获得了绝大部分收益,而水源区则承担了更多的成本,这种成本利益空间格局让水源区对南水北调项目的开发缺乏积极性。但实际上,南水北调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并不是水源区提供,水源区对这一项目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分配。一般来说一个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必然要给本地区带来诸多收益,如在就业上创造工作岗位,带动就业。但从水源区来说,南水北调工程并没有为当地创造大量长期的工作岗位。在直接收益方面,水源区也获利较小,其他资源开发一般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这能够形成产品附加值收益,而水资源的开发却只能原态利用,因此不会给水源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对一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还会促进当地的经济环境建设,如大庆地区对石油的开发便促进了当地通讯、交通、城镇建设,但对水源区来说,调水工程从长远来看却是削弱了当地航运、发电以及水产等行业的发展潜力。由此可见,南水北调工程队水源区来说,能获得的经济收益有限,这导致水源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水源区的成本投入来看,它最为主要的成本便是选择成本,未来这一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必须考虑南水北调工程,只有在保证调水用水量和水质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产业开发,这影响了水源区的未来发展。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水源区与供水区存在利益分配的落差,这一工程的开展对于供水区来说是利大于弊,符合经济效益原则,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对于水源区来说,南水北调工程尽管当下对当地产业发展并无太大影响,但却制约了水源区的未来发展潜力。为此,要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水源区的利益,这样南水北调工程才能够获得水源区的配合,调动当地建设的积极性,这也保证了南水北调工程整体宏观收益的优化和持久。
  目前,我国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设立了库区建设基金,基金主要来源是从调水中提取一定费用,费率标准为0.5~1.5分/m3,按此计算,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每年的建设基金大约为1. 22亿元,这实质上便是对水源区的利益补偿。但这一补偿远远不足于水源区的各种成本,而且这一基金由调水管理部门进行分配和掌握,水源区处于被动地位。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看,除去成本、税金等,供水经营部门每年仍有9亿元的利润收益,这其中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投资收益,另一部分则是水资源的租金。水资源本身无疑为国家所有,但它的自然使用者拥有使用权,因此,应该将水资源租金收益的一部分补偿给水源区的自然使用者,维护当地的经济利益。
  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利益分配关系到水源区与供水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切割,如果不能够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这一工程很可能将牺牲水源区地区的利益,影响到它的未来发展,这不仅会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会对供水区人民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阻碍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展,最终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行政学院)
  责编/韩露(实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10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