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恒久到时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论文从近十年全球时尚行业中艺术家跨界现象入手,通过对 “艺术家与品牌合作”、“艺术与时尚关系”、“艺术品的商品价值”、“时尚产业中的艺术对个人身份的建构”、“时尚的时效性原则”等问题分析,探索“艺术跨界”对时尚行业的深层影响。
  关键词:跨界;艺术;时尚;消费;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78-3
  跨界,crossover,指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随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产生,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新的、与时代同步并且被社会大众接受的艺术创作,使艺术不再止步于“象牙塔”,开始融于当下生活。艺术家“跨界”时尚界,将自己作品与时尚品牌合作,为品牌创造艺术价值,也让艺术的含义从“恒久”转为“时尚”。
  本论文从近十年全球时尚行业中艺术家跨界现象入手,探索“艺术跨界”对时尚行业的深层影响。
  一 、艺术家涉及时尚行业,跨界进行创作与设计,与知名品牌合作成为时尚行业新兴趋势
  以下为近十年中外著名艺术家与全球时尚品牌合作的部分案例
  2000年,日本品牌三宅一生男装系列首次采用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眼睛”图案。
  2000年,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联手日本艺术家村上隆,首次将“樱桃”、“笑脸”等图案作为元素加入经典Monogram①系列。
  2003年,路易威登(LV)引入日本艺术家村上隆superflat(超扁平)②作品图案,推出cherry blossom(樱花包)系列。
  2007年,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Hermes)邀请中国艺术家丁乙设计“中国韵律”系列丝巾。
  2007 年,意大利品牌Prada 与美籍台湾艺术家James Jean合作名为《Trembled Blossoms》(颤栗之花)的动画短片,影像被推广为其品牌印花布料、裙子、手袋和包装。
  2008年,法国品牌香奈儿(Chanel)设计总监Karl lagerfeld邀请全球20位知名艺术家跨界以Chanel经典系列2.55菱格纹手袋为命题设计作品,在全球举办Mobile Art(流动的艺术)巡回展。
  2008年,路易威登(LV)再次联手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于美国洛杉矶MOCA(当代艺术)展览馆举办“村上隆作品回顾展”,展览包括村上隆与LV合作过的一系列产品,并在此次展览推出the little mushroom(蘑菇男孩)系列,于MOCA博物馆开设门店,专门销售此款商品。
  2008年,法国时尚品牌克丽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联合举办《迪奥与中国艺术家》展览,邀请张大力、卢昊、王庆松、颜磊、张晓刚、叶锦添、邱志杰、马岩松等21位中国艺术家。
  2009年,意大利品牌法拉利(Ferrari)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卢昊为599GTB Fiorano车型设计限量版“哥窑”跑车。
  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家杨福东应邀为意大利品牌prada拍摄prada2010春夏男装广告短片《一年之计》。
  2011年,克丽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与德国新锐艺术家Anselm Reyle跨界合作,全系列产品包含皮件、首饰、鞋子以及彩妆品。
  2012年,著名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与路易威登(LV)合作推出包括皮具、高级成衣、珠宝配饰等一系列产品在路易威登精品店中发售,并为其专卖店创作装置艺术品。
  二、艺术新的热点问题:艺术与时尚的关系
  知名品牌邀请艺术家跨界合作,无疑为其品牌价值增添了无可比拟的光环,使品牌内涵由时尚转换为艺术,由消费品上升为收藏品。至此,时尚与艺术的关系不再泾渭分明,以艺术之名衍生的时尚产物无所不在,赋予艺术光环的时尚产品也借机拥有远离市场的资格,无形之中通过艺术之名增加的文化资本也成为品牌脱离世俗进入高端消费层的必要条件,成为有艺术资本的奢侈品。至此,时尚产品借机进入安全地带,暂时逃脱被流行产业快速洗牌淘汰的厄运。于是“时尚总是能在艺术和资本之间找到自己的空间,扩大文化部分的影响力,降低经济色彩。①”
  2000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设计总监马克・雅克布(MarcJacobs)邀请村上隆合作,将其钟爱的颜色以及樱花、蘑菇等多彩图案用于LV的经典Monogram之上,将LV稳重优雅的传统形象注入了清新与活力,带给人们极大的感官审美愉悦,销售额提升了10 %。村上隆为此遭受了颇多非议,但巨大的有形或无形的收益更坚定了其寻求艺术与时尚、娱乐交集的信念。无疑,此次合作直接开启和引领了艺术与时尚品牌的跨界合作潮流。
  2012年,马克・雅克布邀请有艺术界“前卫怪婆婆”之称的日本当代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为路易威登设计艺术家系列产品,高色彩对比度波点是草间弥生作品的标志,而此次令人眩晕与迷幻的圆点图案“淹没”LV产品,而马克・雅克布则希望“对于那些不关注艺术和不了解草间弥生的作品的人,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LV去欣赏她的艺术。”
  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在1999年春夏秀场,名模Shalom Harlow身着白色秋千裙上场,当其开始优雅旋转时,两边架起的喷涂机往她身上不断喷射五彩颜料,几分钟后,独一无二的Alexander McQueen喷墨彩裙诞生,台下响起掌声。
  现代时尚产品表现其品牌内涵总是试图运用艺术的方式,这也使得时尚的表现形式本身变为某种艺术过程,这种过程试图将其作为商品的属性解构,以艺术的手段进行拼接重构,使消费者将其作为艺术品进行投资,并得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之感,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理满足。   三、艺术介入商业消费的新形式――奢侈品
  进入消费主义时代②的今天,艺术品也逐渐走出“无价”的定义,隐晦地进入所谓“奢侈品”行列,奢侈品定义如下:“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国际定义为:“Luxury: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something expensive which is plesant to have but is not necessary.”顾名思义,艺术品借由成为奢侈品的方式逐渐走下象牙塔,成为可以被买卖的消费品,这也是在市场冲击下的必然结果,艺术日趋商业化和产业化,包含消费、收藏、投资等环节的艺术品市场也逐步完善,艺术品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只不过更为高价。而与此同时,日常生活用品、现成事物及偶发事件也被移植到艺术创作之中,甚至直接成为艺术作品,这点在安迪沃霍(Andy warhol)和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作品中很容易发现。
  艺术的“奢侈品”化,不但为艺术创作者及消费者造成双赢局面,而且轻松拥有引领时尚的重要条件:“并不一定要让一个社群或一个文化圈中的大多数人都接纳……一个真正时尚的风格必须是被少数人推崇,并且正在逐渐被大多数人(或者至少很多人)欣赏的过程之中。”③艺术引领时尚的过程,也为艺术被纳入工业设计、广告和相关符号与影像的商品生产提供了可操作性。
  四、时尚产业中的艺术因素对个人身份的重新建构作用
  1938年,伊丽莎白女皇佩戴着卡地亚 (Cartier) 为其设计的最小的手镯式腕表出现在全世界面前。1948年,温莎公爵夫人成为首位佩戴卡地亚豹形系列首饰的人,而豹造型既成了温莎公爵夫人的个人风格象征,也成为了卡地亚历史上的传世之作。历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红地毯的明星都会选择一款与自己相称的卡地亚珠宝,卡地亚品牌一直用其传奇历史及著名的消费群体宣扬自身的品牌价值,而拥有、佩戴卡地亚珠宝也成为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品牌的符号价值及佩戴者显赫身份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由此形成的身份认同感,令多数人艳羡,少数人自豪。
  至此,脱离大众消费标准的小众群体便成为引导时尚的主力军。很显然,这种由消费能力构建的时尚风潮并不是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商品成为奢侈品便可以延长它所谓的时尚寿命,因为“时尚从来也不是(is),它总是处于成为(becoming)的状态”④。这点在其他著名品牌之上也有体现。
  在消费时代,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由阶级感、消费能力构建的时尚风潮及身份认同很容易就被打破,时尚的时间性发生变化,它的节拍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在刚刚得到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这种易丧失的优越感让人不得不寻找新的身份标签,而这种标签也必须具备更加稳定的存在属性,于是新的比传统奢侈品更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跃入视野。
  大量的近乎饥渴的市场需求为艺术家跨界商品市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政商界名流一同出席各个场所,商品艺术在商业领域找到了更便宜生存的场所,显然由艺术品形成的“客体性精神” ①更具迷幻性,更令人望而却步,也令这种时尚风潮更加持久与安全。
  五、时尚的时效性原则
  意大利时尚服装和生活方式品牌迪赛(Diesel)于1978推出。创业之初,该公司主要经营牛仔和服装,至今迪赛品牌已囊括许多许可经营的时尚产品,例如眼睛、鞋类和香水,同时还进行了独特而颠覆性的广告活动。迪赛理念:“我们卖的不是产品,我们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迪赛概念就是一切。”迪赛创始人伦佐・罗索(Renzo Rosso)认为:“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和品牌价值就是他们将产品认为是自己个性一部分的方式。消费者需要有更微妙的动机去购买某种品牌。他们必须将自己和购买的产品、生活方式和态度视为一体。”
  很显然,当今社会消费者所需要的不仅仅为满足基本生存或使用需要的商品,它必须包含或能够表达某种情感或社会意义。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的占有完成自我的塑造,在时尚文化中冲浪,像试穿衣服一样试穿个性。满足塑造个性的要求,时尚产品必须具备其自身的标签,这种标签附带的个人标识让人很清晰的在群体层次中进行自我归位,在相同人群中找到归属感。同时,商品标签所暗含的意义将更加言明某种脱离大众的生活方式,甚至某种阶级性,而正是这种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阶级感更令人趋之若鹜。大众的羡慕及追寻令这种距离感很快变成时尚风潮形成的条件,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充满廉价的仿制品,而当人人都有一只真假难辨的LV拎包,麦昆的骷髅围巾迎风摇摆时,不得不承认的是,新的风潮又要出现了。因为时尚的原则永远都是“创造一种持续增长的速率,将一个事物尽快变得过量而多余,然后继续瞄准下一个新事物。”
  六、结语
  一种“绝对时尚”的风格,必是一种小众推崇的风格,它必须也一定具备足够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需与大众审美拉开足够大的时空距离。除此以外,这种风格还需要足够的引导能力,即具有某种诱惑性。在此基础上,艺术家跨界时尚行业似乎存在某种天然优势:显著的身份符号、高于其他群体(至少被普遍认为超前于其他群体)的审美能力、对美学规律的分析总结能力、对时尚元素的运用能力以及对人工物人文价值的描述能力。拥有上述优势,并到得到与品牌的合作机会,艺术家的思维与审美通过商业手段迅速影响到各个消费群体,受众群体受外界影响及自身接受度等因素形成的时间差,使时尚很轻易的保持“成为的状态”,而艺术家对美学天然的敏锐观察力及提炼手段也使商业产品易于在潮流变幻中保持相对的“永恒”。
  值得思考的是:当艺术家跨界时尚行业,遵循时尚的原则,某种艺术形式拥有商品的属性成为可供消费的奢侈品,必将引起大规模的仿效与泛滥,此时,这种艺术形式是否也距其本身消亡不远了?还是依然能保持艺术的“永恒”?从艺术创作角度看来,这似乎是一种悖论,如果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说,它也应是艺术保持活力的一种动因。
  参考文献:
  [1][挪威]拉斯・史文德森著,李漫译.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晓凌.消费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寓言[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张应鲲,女,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展示设计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13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