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马车到飞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如今,遇上去远一些的地方的紧急采访,记者们大都是乘坐飞机,我不禁心生感慨:新疆这些年来交通业的飞速发展,自己也是见证者之一!
   这些年,火车延伸到了南北疆越来越多的城镇。还记得2008年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伊犁至乌鲁木齐的火车还未开通,我来上学只能坐夜班车,夕发朝至,不仅要忍受一晚上的颠簸,还要按捺住心中莫名的恐惧――因为当时果子沟路段还未修缮,但听别人将那一段路描述得很是危险:路的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稍不注意就可能连人带车滚下悬崖去了……因此,每当夜班车即将路过果子沟路段时,我总是心惊胆战地,无法安眠!
   2010年,乌鲁木齐至伊宁的火车正式开通,一天两趟,旅游旺季还加开了一辆“旅游观光专列”,火车穿果子沟隧道而过,“天险”不再让我觉得可怕,乌鲁木齐与伊犁的距离,只隔了一个晚上的安眠。
   城市与城市之间交通越来越便利,市内的交通就更不必说了,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一提起我所经历的市内交通的变迁,无需刻意去回忆,那些留存在脑海里的儿时的记忆便一股脑地涌了出来,从马车到“摩的”,从自行车到公交车,从出租车到私家车,它们有的已被历史淘汰,有的则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大概是我上小学的时候,马车几乎是我们在县城内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很简易,就是将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板车套到马匹身上,车夫赶着马,带着乘客去到他们想去的地方。
   马车夫大都是哈萨克族,他们通常在学校、单位门口,以及县城内的各主要路口等待着乘客,去同一个地方凑够5个人以上他们就出发。马车一走,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就“叮铃、叮铃、叮铃”地响着,行人隔老远就能听见,纷纷避让开来……
   后来不知怎地,马车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摩的”。“摩的”是“摩托车的士”的简称,在我眼里,“摩的”其实就是一辆三轮摩托车,唯一不同的是,摩托车后座上安装有“车厢”,车厢有门,里面可以乘坐4个人。比起马车,摩的“呜、呜、呜”地,一下子就能冲出去老远,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也越来越快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县城里又陆续开通了1路、2路公交车,最远的可以到达30公里以外的团场村镇,市内乘客上车一元钱,市外远一点的一次两三元钱,车内冬天有暖气,相比“摩的”要舒服多了。因此,“摩的”又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今年年初,爸爸开回了一辆属于他自己的车,笑着对我们说:“这以后去哪里就更方便了!”从前提到买车,爸爸总是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那还要等到哪十辈子去了哟!”你看,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来乌鲁木齐学习、工作已经8年,刚来时,很是羡慕这里有完善的公交系统,到如今,这里又有了更加快速方便的BRT,还开建了城市地铁,不知道今后还会发生怎样我们意想不到的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16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