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爱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让孩子自己学会成长,走上成熟。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加强家校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心智,不再把学生看成是“问题”学生,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智慧;沟通;教化;桥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智慧不断的为学生解决问题。
  一:走进学生家庭,探究学生问题根源
  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只掌握学生在校的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应经常家访。特别对学困生、后进生,应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才更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2008年,我成为汽修班的班主任。有位张兵同学,入校不到一个月就经常违章、违纪,不积极参加劳动,学习没兴趣, 性情孤僻,时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打架,有抑郁和暴力倾向。开始我从不同方面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但收效甚微。后来我利用假日去家访,了解到他的母亲在他刚升初中时就因病去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初中三年靠奶奶照顾勉强读完,亲情的缺失让他敏感而多疑,苦闷时还学会了抽烟。
  二:走进学生心灵,寻求解决问题方法
  黑格尔说“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人。”欲成才,先成人。没有人能代替孩子长大,也没有人能阻止孩子长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让学生学会担当。
  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针对他的母亲离世,我主动找他聊天。
  “你吃饭了吗?”我问他,
  “刚刚在食堂吃了。”
  “吃饭时你没发现什么?”
  他有点疑惑的看着我,“没注意。”
  “你和同学谁去的早?”
  “我同王凯一起去的,刘磊去的比我们早,刘波比我们晚。”
  “那谁离开得早?”
  “王凯和刘波一起早走的,我同刘磊差不多一块离开的。”
  “你看,这就像人生,有的人来的早走得早,有的人来得晚走的早;有的人来得早走得晚。你说,我们能控制吗?”
  “恐怕很难。”
  “对。既然我们无法控制和改变,就要接受现实。正如你母亲离开你和你父亲,我相信她在天国也希望你幸福,希望你有所作为,不希望你沉沦,她一直在你心里,在你身边看着你。你父亲虽不善言谈,但也十分爱你,你说对吗?”
  他眼含热泪努力地点头。
  通过多次交流、开导,并结合他思母情结,一起回忆母亲的点滴和希望,他逐渐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性格也逐渐开朗。
  我针对同类型的学生召开了“我最想对爸妈说的一句话”的主题班会,在强化亲情教育的同时,还针对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让他们从父母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会后张兵同学主动找到我说:老师,你能那么远骑车到我家,我知道你最关心我。我也想戒烟,也想变好,可是只要布兜里有钱,就先想着买烟,所以我想把生活费存在您这里,每天只支取吃饭的钱,这样我就不会买烟了。我积极的加入了这次戒烟行动中,两个星期后我这个临时银行就撤消了。我在师生交流本上及时肯定他的进步,并在班会上重重地表扬了他。
  三:开启心灵之窗,挖掘个人潜能
  夸美纽斯说:智力低下到了不能教化的程度,世上是不能找到这样的人的。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都有成才的欲望。学校教育不能合理有效的化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危机,不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建立忠诚的品质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学生的价值体系就会有失偏颇、自我肯定的认知就很难自我觉醒。
  要知道十全十美的生命是没有的,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生命才叫做完整的生命。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人问题少一点,有些人问题多一些。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帮助解决学生的家庭问题 和心理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都有成才的欲望。
  为了加强张兵的自律意识,也为了巩固他戒烟的成果、培养他与人为善的高尚道德,我安排他承担班级的卫生委员工作,我的赏识增强了他的自律也培养了他逐渐健全的人格,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如人相处。三年来除在校对他进教育、引导、随时随地同他交流思想认识外,每学期还至少要去家访一次,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共同采用学习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等方式对他进行教育。家访虽然辛苦,与父母沟通虽然费心,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同家长的努力下,现在的张兵已经是日照钢铁厂的一名优秀员工,是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他的父亲,一个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竟满含热泪地对我说:“真没想到我儿子会这么出息,真心感谢学校、老师!让您费心了,谢谢,谢谢。”
  四:“爱”为前提,加强家校联系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学生们的行为、习惯、性格和命运好坏取决于家长和老师播下的思想种子的优劣.教育的成功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学生的成长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学生”。
  通过上述案例,笔者认为:学困生、后进生的转化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单靠说服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在学校,班级是差生转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教师又是转化差生的主要承担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敢于拼搏的精神,陶冶其高尚情操;教师做好家校联系和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及时督导学生并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将“差生”转化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差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
  埃里克森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如果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正面评价而只得到负面评价,被动或主动接受负面的自我认同感,他会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成为“问题学生”。
  我们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受教育者将来如何为社会做事,还要关心他们生命本身成长的需要。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冲突。学生不良表现的现在都有其之前的心理原因,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找到其心理真正的动因,然后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来调整、引导他,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作为老师要帮助家长找到其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一个阶段的孩子出现的问题都差不多,因为每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都是差不多的,他们的内心冲突和矛盾也是差不多的。所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想要教好学生,先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帮助身边孩子的问题以及家庭。
  在问题学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异”。生命的成长需要耐心,对待学生的问题,教育是等待。转化“问题”学生就是等待花开的日子,这是一个漫长的、考验人耐心的等待花开的过程。
  总之,转化差生工作与素质教育相伴相随,适应新形势,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差生转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美)Jerry M.Burger, 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六版),2004:81-86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16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