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石评梅的散文,篇篇冷艳,字字情真,细腻哀伤里缠绕着浓烈奔放的情感,凄冷寂寞中融合着美艳绮丽的浪漫,爱与愁的结合,冰与火的交融,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她的散文语言具有古典美、清妙美、音乐美、诗意美的特点。
  关键词:语言 古典 清冷 安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240-01
  石评梅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文学界,有“京华女才子”的美称。她的散文,篇篇冷艳,字字情真,细腻哀伤里缠绕着浓烈奔放的情感,凄冷寂寞中融合着美艳绮丽的浪漫,爱与愁的结合,冰与火的交融,让她每一篇散文,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一读再读,终难自拔。
  亲情、友情、爱情、苦闷是石评梅散文中的四大主题。本文,就是一篇写亲情的代表作。这篇作品,如她的其他散文一样,将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有机结合在一起,感人肺腑。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她的散文特点。
  1 语言古典之美
  石萍梅从小受父亲影响,广读诗书。深厚的古文修养,使她的散文语言呈现出古典美感。她的散文,于现代白话中处处流露出古典文学的凝练、绮丽和铿锵的节奏。《归来》这篇散文中,这一特点充分表现出来。
  《归来》一文开篇,“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我骑着驴儿归来了”,虽是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句子,但被她自自然然拿过来,顺手写出,却是别一种风味。残阳山色,凄清冷寂,正是心无所托之处,但一句“骑着驴儿归来了”,却让人生出些须温柔的安慰,而这含蓄的清冷、细腻的安慰,不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所崇尚的审美特征吗?
  再如写昆林外貌 ,“一头如墨云似的头发,衬着她如雪的脸儿”,用类似元曲的语言,将一位秀美的少女刻画得栩栩如生。“青山的西面是烟火,人家,楼台城廓,背着一带黑森森的树林,树梢头飘游着逍遥的流云”,这一处语句,既是写实,又将宋词里常见意境巧妙挪来,不见丝毫斧凿痕迹。“静悄悄不见一点儿嘈杂的声音,只觉一阵阵凉风吹摩着鬓角衣袂”,此句中,元曲惯用的表述方式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完美糅合,仿佛雨滴入池塘,自然地融为一体。
  语言的诗意化使其散文语言散发出浓浓的古典韵味。在《梅花小鹿》中,石评梅写道:“在个朦胧的梦里,我依稀坐着神女的皇辇,斑驳可爱的梅花小鹿驾驰在白云弥漫途中”“当我的心坠在荆棘丛生的山涧下时,我的血染成了极美丽的杜鹃花”,清柔、浪漫、细腻的女性特征文笔,将诗意静静散发于字里行间,让人回味无穷。她的好友庐隐评价她的文章“清妙”“美丽”“有诗意”,这话并不夸张。
  阅读石萍梅的散文,只如走进林间小径,幽雅细致的古典花儿处处可见,含蓄细腻的美轻轻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2 意境清冷之美
  “有意境自成高格”,清冷,是石评梅散文的主色调,即使是写回家,与父母相聚的喜悦,却仍旧不脱清冷的色彩。当骑驴归来,“四围山色”“一鞭残照”已是万般萧索;待见着父亲,仍旧难脱清冷萧索之感:“一个新的炮垒,父亲穿着白的长袍,站在那土丘的高处”,残阳斜照中,黄的土丘,白的长袍,共同构筑了萧索的画面。至于楼上远眺,“一片翠挺披拂的玉米田,玉米田后是一畦畦的瓜田,瓜田尽头处是望不断的青山,青山的西面是烟火,人家,楼台城廓,背着一带黑森森的树林,树梢头飘游着逍遥的流云”,绿田、青山、烟火、城廓、远林、流云,整个画面以青黑为主,虽见些生机却仍旧透着清冷寂寞。应该说,清冷之美是石评梅散文的极大特色之一。尽管这篇散文中,作者因见着父母而心生喜悦,但从景物描写中,我们仍可看出她文笔中洗不尽、摆不脱的清冷色调。
  尚空、尚冷、尚静,是石评梅散文意境的独特之处。《我只合独葬荒丘》中,作者雪天独自驱车去陶然亭,两行枯柳、雪罩的护城河,而石评梅眼中,“这地方只缺少一个月亮,或者一颗落日便是一幅疏林寒雪”。此境已是凄冷,她犹嫌不够,还要加上落日、残月,更添荒凉、衰残。“残”“冷”“孤”“哀”“斜”“荒”等字眼不断出现在她的散文中,水墨般清冷的意境与色调,构成了石评梅散文独有的美感。这份清冷,恰如雪映梅花,给人以说不尽的纯美阅读体验。
  3 感情安然之美
  石评梅在她的另一篇散文《母亲》中,写了漂泊异地时对父母浓烈的思念之情。而今,游子归家,承欢膝下。慈祥的父亲,温柔的母亲,仿佛世间最柔软的云朵,带给作者情感的安然与舒适。且看这些文字:“父亲用他的手抚摩着我的短发”“我扶着他下了土坡,慢慢缘着柳林的大道,谈着路上的情形”“这几间楼房完全是我特备的,回来时母亲就收拾清楚,真是窗明几净,让我这匹跋涉千里疲惫万分的征马,在此卸鞍”,如此亲切的文字,如此舒缓的情感,读来,让人心生温暖。冰心曾说,女儿是红荷,母亲是保护红荷的叶子。是的,也许,只有在父母面前,石评梅,这个漂泊在外,情感生活苦楚的女子,才能享受片刻安然的舒适。这样的舒适里,亲情的安然之美,静静地散发出来。在石评梅的散文中,这类安然的感情之美常常融合在哀伤与清冷中,却恰因如此,才让人于静静的忧伤里,生出无边莫名的感动。
  《荆棘鸟》有一个传说。有一只鸟,一生只唱一次歌,它一直都在寻找着荆棘树,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那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整个世界都为之倾倒,在歌声中,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最后曲终而命竭。石评梅短暂的一生,恰如那寻找荆棘的鸟儿,在吐尽相思、吟罢忧伤、写完透骨之痛后,静静离开人世,留几十万凄美文字,供人凭吊那一缕香魂。
  参考文献
  [1] 石评梅.石评梅作品集(散文集)[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2] 蔷薇社编.石评梅纪念册[M].世界日报社,1928.
  [3] 柯兴.风流才女石评梅传[M].华艺出版社,1995.
  [4] 袁筱青.在荒草野冢间遗失的碎心―― 石评梅散文创作悲剧气质的归因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17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