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幼儿游戏化课程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不断进步。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小学,它以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游戏精神为主要目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崇尚寓教于乐,循序渐进,重视游戏。因此幼儿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求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更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游戏化幼儿课程是指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用游戏的形式实现一定时期的幼儿教育教学目标,游戏化课程实际上就是尽可能的使课程游戏化。
  【关键词】 幼儿课程;游戏;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幼儿天性喜爱游戏,所以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事实上,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其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探讨游戏化幼儿课程的实施就成了一种逻辑的必然。
  一、实施游戏化幼儿课程的必要性
  在一个信息与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中,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而人的内在品质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在学习社会化中,需要人们有学习的兴趣、愿望、能力与创造力,因此,重视教育质量,以及个性的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这样,发展个性就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它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价值追求理应与此保持高度一致。但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其显著的心理与生理的差异,其感知、理解、记忆的方式也迥然有别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可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育界存在着以非儿童方式教育儿童的现象。非儿童化的教育方式会泯灭儿童的个性,扼杀儿童的创新精神,影响儿童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育模式必须进行革命性的转变,幼儿园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和社区资源,关注课程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整体、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二、如何实施游戏化幼儿课程
  (一)游戏化幼儿课程的内涵
  游戏化幼儿课程是指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用游戏的形式实现一定时期的幼儿教育教学目标,游戏化课程实际上就是尽可能的使课程游戏化。其实质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具体有两层含义:(1)教学游戏化,将游戏的操作(自由操作:探索、象征、嬉戏与角色扮演等动作;被规范的操作;由玩具或游戏材料的性质规定的结构性操作和人为限制的动作,如规则游戏中的动作)、动机与体验(兴趣体验、自然性体验、胜任感体验、愉快感体验等)人际关系、外部条件(物质环境、心理)等构成要素渗入教学中。(2)幼儿在各类游戏中感受知识、运用知识。通过设计有一定内容情节和角色的活动,借助游戏情节的安排将语文、数学等的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与规则,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摆脱“完成目的”的包袱,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最大满足。将知识与能力目标渗入各类游戏中。一方面,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感受;另一方面,让幼儿在运用一定方法解决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积累数学经验、巩固一定的方法、领悟特定的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游戏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1、在“玩”中达成目标
  玩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式,在幼儿的“玩”中,不健全的逻辑嬗变以一种诗性的逻辑,不完善的科学演绎为想像的艺术。孩子正是以这种“融合式”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这种“融合式”的认知方式通常表现为幼儿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和上学生活实践中,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等互相交往和接触,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经验,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又是课程的实施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调整和实践我们的课程,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游戏和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许从头到尾都是在“玩”,但也正是在“玩”的同时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活动。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或许同时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尝试解释科学,或者萌生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只要我们做到“心中有目标”,把教育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孩子们就能在游戏中自由主动地学习。
  2、在游戏中生成课程
  不仅要尽可能的把课程通过游戏体现出来,还要充分挖掘一些看似与课程无关的游戏,让游戏也具有生成课程的重要功能。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的重要途径,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教师可以结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例如,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内在品质方面的东西,稍加引导就会形成学习的兴趣和需要,进而生成的一个新的课程内容。
  (三)设计游戏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是保障游戏化课程质量的关键。
  2、灵巧性原则
  灵巧性原则包含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要求多设计有益于发展幼儿精确能力、协调能力的游戏内容,如用拍皮球进行计时赛,用球拍端乒乓球过独木桥等等。其次应设有发展幼儿灵巧机能的内容和机制。这是针对幼儿机体能力的发展需要提出来的。学前儿童的走、跑、跳、投、爬等基本动作虽已基本成形,但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都比较差──即缺乏灵巧性,动作的整体形态还显得较为笨拙。通过设有灵巧训练内容和制约机制的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作用及其对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使幼儿的各项基本动作的发展逐步朝著准确、协调、熟练的方向转化,从而形成正确、合理的动力定型。
  3、教育性原则
  游戏的教育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自信、自强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风貌的塑造上。一个好的游戏或者说一个能较好地体现教育性原则的游戏应该既能表现个人价值,又能体现集体力量。为此,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不搞单一的个人项目的游戏,也不搞纯粹的集体项目游戏。换句话说,所有表现个人技能的游戏最好都用组队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既能显示个人的价值,又能体现集体的力量,使幼儿在获得成就感(或产生失落感)的同时又能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强大,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等等,以利于互助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2、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3、邱学青.幼儿园开放性游戏环境的创设.早期教育,2000,11
  4、胡亦陈.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原则.幼儿教育,20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3062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