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下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方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探讨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构建统一、高效的育人体系。从常规工作制度化、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课堂与课外一起抓入手,把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大学生任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概括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四学”: “学会学习(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交往(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并坚决地重申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育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任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育人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两个部分,他们分别承担高校的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服务工作。任课教师教书育人,辅导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二者有机结合,将对于高校更好实现人才培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起到推动作用。
  一、当前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现状分析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然而,目前高校任课教师教书育人以及辅导员管理育人工作现状却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任课教师教书育人,重教书,轻育人。部分高校在教书与育人、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中常常把二者割裂开来。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工作在教学岗位上的任课教师,他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只负责课堂上的45分钟,至于管理、教育是学校其他部门的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状况、思想道德等一概不问。而学生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知识传授相剥离,学生的德育教育往往被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学生辅导员、班导师等的责任,而其他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忽视了本应承担的育人责任。
  (二)辅导员管理育人,角色多,收效微。高校辅导 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高校连年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剧增,多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远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再加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规范,使得高校在具体工作实际中,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就落实到辅导员身上,造成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清。多重角色带来了多重责任,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范围越来越广。
  二、充分认识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都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实现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寻找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切合点就变得尤为重要。以往,我们比较强调教师工作的“教书育人”功能,对教师工作的“管理育人”功能却重视不够。而“管理育人”恰恰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树立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统一观,确立“互为联系”的辨证观,强调“和谐发展”的素质观,提高教师教书、管理、育人的自觉性,加强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沟通性,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协同育人方式探析
  “协同育人”大学生培养模式是基于学生培养多方面不同重点工作而提出的,旨在创建全方位育人的新理念、新机制。
  (一)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协同育人的系统框架。首先,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联系制度化。目前,任课教师教书育人与辅导员管理育人,二者只是简单停留在辅导员定期进课堂,定期与任课教师联系沟通,了解课堂情况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
  (二)注重任课教师自身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提升任课教师人格魅力。前苏联教育家乌森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榜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科研、教风等方面,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以及学生正确思想道德养成的引导者。
  (三)利用课堂效应,将管理育人充分融入到教书育人当中。首先,课堂秩序的体现,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十分重要。学生的良好反映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自信和热情的提高,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同样,教师出色的表现也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还取决于所讲述的内容。教师应该特别精心地准备上课内容,除了关于专业背景以及发展前景的介绍,不妨特别地准备一些跟当前授课学生所处阶段密切相关的内容,争取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与此同时,作为辅导员要把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特征提前告知任课教师,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出有针对性的布置和调整。其次,一个工作在教学岗位上的任课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探讨一些人生立志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以一种诚恳的眼神、全新的热情来反馈给教师,并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简而言之,在课堂上能把教书育人工作与管理育人相结合的话,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胡余波.对高校教师管理育人观的理性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8)1:75-78
  [2]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求是,2000(5):3-5.
  [3] 杨克平,傅晓燕.教书育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作者简介:
  丁卓(1980―),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大连工业大学2008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