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泌124后续水驱开发效果分析及调整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河南油田泌124断块下层系2015年5月转入后续水驱开发,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单层突进和平面指进严重,造成水驱油效率低,导致后续水驱开发效果变差。本文在研究后续水驱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平、剖面矛盾,通过注采联动调整,控制含水上升率,从而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后续水驱;调剖;细分重组;动态调配
  1 油藏地质特征
  泌124断块构造位置属泌阳凹陷背部斜坡带西南端,为一被断层复杂化了的由北向南东倾没的鼻状构造。其储层特征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微相组成。储层沉积物粒度较细,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方式主要为孔隙式胶结和泥质胶结为主。
  2 开发现状
  泌124断块2008年5月进入三次采油阶段,在2009-2010年对注聚井实施了细分注聚,聚驱阶段提高采收率7.88%,取得较好开发效果。2015年5月主体区下层系进入转后续水驱阶段,截止2018年10月,累计产液61.3894万吨,累计产油12.4507万吨,采出程度14.51%,累计注采比0.86。2018年10月采油井10口,注水井6口,核实日产液124.8吨,日产油13.5吨,平均单井日产油1.4吨,综合含水90.22%,日注水232.9m3,月注采比1.02。
  3 后续水驱开发存在问题
  3.1 纵向上层间吸水差异大,层间动用不均
  泌124区下层系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0.85,非均质系数2.0,渗透率级差7.1。由于纵向上储层物性差异大,开发中层间干扰严重,导致吸水差异和储量动用程度明显不均。
  3.2 平面上储层非均质性强,注水窜流严重
  由于受沉积环境、砂体连通关系、沉积韵律等影响,导致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在平面上注水井不均匀推进,水线沿高渗区舌进,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低渗区则见不到注水效果。V31.2层的高渗带在主体区的古3407井区,V31.2层主流线为古3103、古3407方向,次流线为古3004、古3504方向。主流线方向上油井初期见效快,产量高,但见水后,平面失调,治理难度变大。
  3.3 注水受效差异,导致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差异大
  泌124区下层系受注采连通状况影响,压力保持水平存在差异化。主体区古3103井的地层压力为9.7MPa,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地层的压力99.3%,而西部古3001井压力为7.4MPa,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地层压力的69.4%。
  3.4 注水井套损严重,井况逐步变差
  目前古F31022、古F3406、古3505、古31011、古31022这5口井的井下套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古3505井多处腐蚀变形。随着开发的深入,井况问题将会加大了储量控制程度損失风险。
  4 调整对策
  4.1 优化细分重组,实现分层均衡动用
  为了缓解纵向层间差异,提高分注对应率,结合油层物性资料及历史吸水状况,对注水层段进一步细分,有效启动低渗层,改善吸水剖面,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从古F3406井的吸水剖面看出,V2层吸水好,动用高;V32吸水变差,但因物性好动用高;V33、V42、V51吸水差,薄层储量动用低;V8层一直不吸水,井组注采比1.49,呈现注采不均衡。通过分析认为V32与V33夹层4.8米,满足划分条件,下步采取细分重组,分四级五段,促使不吸水、吸水差层逐步动用。
  4.2 及时动态调配、调剖,确保注水均匀驱替
  目前各井组注采比、单层注采比仍存在差异,结合吸水剖面分析,仍有优化空间。下步主要对层间吸水差异大的古F3406、古31022、古F31022实施调剖,减缓层间矛盾,确保注水均匀驱替。对动用程度高的V3.4层限制注水,对V2.7.8层加强注水,促进分层有效动用。
  4.3 采油井配套措施挖潜,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一方面通过注入调整,控制高渗层,稳定中渗层,提高低渗透注水;另一方面对采油井层位进行调整,通过改造、堵水等措施,逐步启用非主力层。具体有以下措施:
  ①古泌124、古331井在聚驱期间,不受效或受效差,为进一步提高后续水驱开发,储量动用程度。下步优化工艺,适时对GB124井V7.8层实施油层改造措施引效;对古331井V2层采取油层改造措施引效,若改造后仍效果差,考虑侧钻,缩小注采井距;
  ②古3504井目前生产V21.2.3,产状11.8/0/100%,无产能贡献。该井V428层有效厚度8.2米,地质储量2.52万吨,采出程度36.9%,具有良好物质基础。结合历史生产动态资料分析,单采V42层时日产液14.5吨,日产油1.2吨,含水92%,单采V8层时日产液12.9吨,日产油0.8吨,含水94%,均具有一定的产能,下步调层生产V428层。
  5 结论
  泌124区聚驱转后续水驱初期已经采取调剖措施,但随着开发深入,平、剖面矛盾逐步突出,开发效果变差。只有通过采取调剖、细分重组措施,控制优势流线注水,加强弱势流线注水,实现注水均衡驱替,同时通过改造、堵水等措施,逐步启用非主力层,才能有效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启德,黄玉杰.油田开发地质学[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12).
  作者简介:
  郭琳琳(1990- ),女,2014年毕业于湖北省长江大学地质学专业、助理工程师、现从事油藏动态分析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7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