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探究成为智慧产生的沃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探究型”学习在新课标中是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话语来提出的。这种阅读教学新形态,无疑给当下的语文教学松了绑,使得语文课堂可以更开放,学生学得更自主。基于语文学习发展的思考,“探究性”阅读思维方式应成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而此时,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讲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对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探究型阅读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探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探究型学习倡导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它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探究性阅读教学”,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寻找答案,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主导,以小组合作为外在教育形式,让小组共同研究问题,探讨答案,或让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的“探究”真的是有效的吗?不难看出,在这样的“探究性阅读”下,大多数学生为求短时间内完成任务,草草读书,敷衍了事,或只读与表格问题有关的段落,一起快速找到问题答案。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的“语”在哪儿?“文”在哪儿?
  在小学阶段,教师不应过多地期望学生探究出什么、结论如何,而是更要注重在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形成探究的能力,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字具有探究能力的“核心素养”。
  一、“鸟瞰式”初读,培养问题意识,唤醒“探究”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会提问”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起疑”,唤醒学生尚在沉睡的思维,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阅读教学是目前语文课堂的主阵地,教师教学一篇课文,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的“感悟”应该是“鸟瞰式”“全景式”的,学生唯一要做的就是“提问” “起疑”。“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什么问号?”“读完这篇文章,你最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讨论的吗?”
  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首先出示小草和大树的图,教师可以发问:“仔细读读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说:“课题中有一组反义词‘小’和‘大’!”师追问:“从这组反义词中,你想知道什么?”生1:小草很小,大树很大,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生2:“为什么用这样的两个植物做课题?”……有了疑问,这便是探究的起点,接下来的课堂,便是探究答疑的过程。
  再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教学开始,学生初读完课文,让他们提问,都是些“什么是翎毛?什么是胶漆?”此类浮于字面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对文章的“感”仅限于字面,有鉴于此,我画出当时诸侯势力的形势图,介绍各诸侯之间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让书中的人物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这时再让学生提问,便有了:“鲁肃为什么要帮诸葛亮?难道他不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吗?”“曹操就真的那么笨?这么轻易就上了诸葛亮的当?”……这时的“感”才是有价值的,更是迈出了探究型学习的第一步。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有价值的,有的是有建设性的,有的是有争议的、待推敲的,还有些甚至是离经叛道的,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在“鸟瞰式”“全景式”的阅读教学初期,“感”收到了效果,学生的思维参与是积极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给学生种下一棵探究的种子,“种子”在自行“生长”的实践中,会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活用”学到的知识,这种“活用”就是一种让学生终身受用的智慧。
  二、精讲课文,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架设“探究”的桥梁
  引导学生感悟一篇文章,最忌事无巨细。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学目标的设定便是直扑重难点,设定有效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体味、领悟。让学生收集、处理所得到的各种语言文字的信息,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现今社会,收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学生收集信息更加便捷。学习《钱学森》《轮椅上的霍金》这类的课文,多渠道地收集学习资料是必然过程,如何筛选出有效的内容为我所用,这也是当下社会孩子们的必修课。
  对小学生来说,收集信息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在众多的信息中,找到能为我所用的有效信息,这种主动梳理、自主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才是学生的核心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可以紧密结合“语感”二字。如教学《草船借箭》过程中,学生找到有关周瑜的资料,又通过在教学中反复诵读,对比周瑜与诸葛亮对话的语气,体会其内心世界。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得出“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的人”,更有的学生在研读了《三十六计》之后,对照本课,提出诸葛亮在这里使用了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的计策。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学生处理信息方面的训练显得特别薄弱。学校决不能把探究性学习仅限于把资料做简单的拼合,更不要脱离“语感”来谈信息的处理,学习的探究。
  三、巩固迁移,培养创新的能力,助力“探究”远航
  探究性学习也要求掌握相关知识,形成能力,磨练意志,它强调将课堂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综合起来并到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并内化为个体经验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学生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探究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整个探究型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内容便是“创新”。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提倡的创新教育方法,是把课堂学习的空间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梳理出学习的框架,让学生大胆推测、预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被点燃,闪现出高层次思维火花,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学习完《将相和》后,要求排演课本剧,班中的几位男孩子,运用英语课所学知识,和他们课外收集的有关汽车、武器的知识,排演了一幕英文版的《完璧归赵》《渑池相会》,故事中说一口流利英语的蔺相如,开着奔驰,陪着赵王来到赵国,蔺相如不仅用英文机智地打消了秦王夺宝的念头,还让廉颇准备导弹等重型武器在边界上接应,使赵王保全了面子,又安全地回到了赵国。故事排演得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有时代感,对于这一整合知识型的创新,我给予认可和极大的鼓励,并推荐他们参加学校的小品比赛。这小小的课本剧正体现了学生在充分感知原文基础上的大胆迁移和创新。
  探究型学习将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也將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老师们也要摆正“探究型”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不能只期望“形似”,要拨正探究型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目标,那就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悟、体验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创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探究能力,从而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0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