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幽兰般雅致和芬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艺术素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钢琴教育,不仅仅是对钢琴演奏的教与学,同时还是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在文中笔者观看《音乐人生:鲍蕙荞专访》之后对钢琴教育的反思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钢琴教育;鲍蕙荞;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在此之前,我个人对鲍蕙荞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上世纪中国最早一批钢琴家之一,可能唯一对她的兴趣点是——她是一位女钢琴家。也听说过她的手曾受过伤,这与周广仁先生一样,试想一位钢琴家的手受了伤,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她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没有被病痛打败,事业重心由青年时代的钢琴演奏转为钢琴教育,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与敬重的影响。这些就是我看这期专访以前的对于鲍蕙荞女士的仅有印象,短短三十分钟的访谈,让我对鲍蕙荞女士的了解变得丰满立体了许多,至于为什么我的题目为——如幽兰般雅致和芬芳,我想这是对鲍蕙荞女士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的最为贴切的描述了。
  一、鲍蕙荞所接受的钢琴教育
  鲍蕙荞出生于四川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母亲也会弹一点钢琴,在那样一个年代,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属于非常优越的出身条件,这也为鲍蕙荞的音乐人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据鲍蕙荞回忆,在她九岁时便跟随母亲接受钢琴启蒙教育,她发现自己非常喜欢音乐,便决心考取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她的父母都非常支持她的决定,于是在她十三岁时,在父母的陪同下从北京坐火车到达天津参加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考试(中央音乐学院原校址)。考试结束当天下午就接到了录取通知,鲍蕙荞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并且在附中结束后被保送本科学习。
  鲍蕙荞回忆,父亲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当时家里非常重视文化学习,同样也非常支持她的音乐学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回忆当时学琴时,有一天下大雪,学生都请假了,钢琴老师认为没有人会来上课了,最后惊讶地发现她依旧准时来上课了。并且她在学琴时风雨无阻,从未落下一节课。她说,父母教育她既然决定学什么就一定要坚持,她欣然应允并且的确做到了。这份坚持来源于她对音乐最初的热爱,而并非来自家庭的压力,这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动力。反思目前的音乐教育,有多少琴童是被父母强迫来学习音乐的,又有多少孩子是真的喜欢音乐而选择接受音乐学习的。
  后来鲍蕙荞代表中国参加第二届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第五名的佳绩。而鲍蕙荞女士自己却说,这个名次其实不值一提,只是在当时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派我去参加比赛,我感觉自己身负重任,必须为国家争光。
  然而在鲍蕙荞女士钢琴演奏生涯正值辉煌时刻,她的手受伤了。据她回忆,当时在去参加演出的路上,她突然摔了一跤,正好以手着地,结果很不幸的骨折了。对于一位钢琴家而言,双手就意味着全部,而坚强的鲍蕙荞女士并未因此一蹶不起,对于音乐最初的热爱支撑她挺过病痛。她回忆自己的一生,曾遭受很多病痛,而她都挺过来了,她认为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来自于对音乐的不忘初心。
  二、鲍蕙荞的钢琴教育理念
  对于钢琴教育,鲍蕙荞在访谈中谈到的几点非常重要。
  主持人问道:如何看待年轻钢琴家?她回答:他们跟我们是不同的。他们出生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从小学习起点高,但他们大多是被动接受家长的期望学琴的;而我们虽然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但学习艺术却大多是因为自己的热爱。而且关于学习资源丰富这一点我们所获得的又是不同的,我们那个时代经常有机会亲眼见到国际钢琴大师(例如大钢琴家里赫特等),聆听学习他们的演奏及讲座,这是极其受益匪浅的机会,我本人就深受当时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影响。
  关于问题:学习钢琴最重要的是什么?她回答:这要分类来谈,对于业余学琴者而言,学习音乐多是为了提升修养、接受美育、开发智力;而对于专业学习者,钢琴是一项事业,所以相比业余学习者需要加倍付出努力,包括吃苦与面对挫折。
  鲍蕙荞认为作为钢琴教师,需要做到心热、脑冷、耳聪、目明四点,这简单的几个词非常值得深思,我认为“心热”是指教学态度,和演奏不同,教学需要具备一腔热血的精神;而“脑冷”其实是与前者对应的,有了教学热情还不够,教师还应该有冷静的头脑,能够为学生谋篇布局,及时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成为他们最信任也最安心的依靠;在教学中要有“聪耳”,尤其是钢琴教学这项复杂教学,上课不光是纠错;错音、错的节奏、错的情感、错的音色……更要听学生的练琴习惯、对待音乐的态度,以便及时向他们伸出援手;并且要时刻保持一双“明目”,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精准地发掘每个不同个体的潜能,为发展他们自身的最优前途出发,替学生“看”到未来。
  这些钢琴教育观念,都是鲍蕙荞女士几十年的音乐人生以来所总结出来的,也可以由此体现出她的教学风格与处事风格。
  提到鲍蕙荞,必须要提到她所写的《鲍蕙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一书,这本作为国内第一本钢琴家写钢琴家的书非常具有开拓意义。大师之间是有默契的,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鲍蕙荞采访了数位中外乐坛上赫赫有名的钢琴家,总结了他们的演奏与教学心得,这对于众多钢琴学习者与钢琴教师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可见鲍蕙荞女士对中国钢琴教育的杰出贡献。
  传承非常重要,如何从一位演奏家转换成为一位教育家,唯有不断从实践中探索、思考,与同行交谈、分享,灵感才能永远如同一泓清流迸发生命力。
  三、启发与反思
  访谈中,镜头切换到鲍蕙荞的琴房时,可以看见墙上挂了很多幅音乐家画像。是朴素简单的素描画,经过主持人的好奇询问我们才知道这些音乐家画像竟然都是出资鲍蕙荞女士的画笔。
  鲍蕙荞说如果自己没有从事音乐,应该会选择美术。她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弹琴一定要懂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当她打算画哪位音乐家的画像时,就会一边聆听那位音乐家的音乐一边描摹,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绘画方式,她画笔下的音乐家一定是最有音乐灵魂的。她提到当下很多人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如果不懂得鉴赏法国印象派画作,是很难弹好的。并不是要画得多好,而是要懂得追溯艺术风格的源头,不同的艺术形式却蕴含相同的藝术韵味。
  听完短短三十分钟的访谈,我感觉受益良多,对于钢琴演奏的教与学,鲍蕙荞女士都给出了很多有益建议。近八十高龄的鲍蕙荞,从她身上完全看不出老态,她的双目炯炯有神,气质优雅不凡,一生病痛没有将她挫败,反而生长出了坚毅的傲骨,这都源于她对音乐、对艺术始终不变的热忱。
  节目最后,主持人问:钢琴、音乐对你意味着什么?鲍蕙荞说:已成为我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就好像一个圆心,我一生的演奏、教学、写书……都围绕着这个圆心旋转,正是音乐,支撑我克服病痛,实现我的自我价值。
  如幽兰般雅致和芬芳,鲍蕙荞一生与音乐相伴,她的气质深受艺术浸润,面对舞台她是自信闪耀的,面对教育事业她又是无私奉献的。何为大师?我想她是当之无愧的。选择艺术、选择音乐,是幸福的一生,面对纷杂世事,音乐永远是抚慰灵魂的天堂。生命之树因艺术而常青。
  参考文献
  [1]何中国,束崑.刍议高校钢琴教育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策略[J].艺术教育,2019(1):227-228.
  [2]姬颖.新论钢琴音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8(12):85.
  [3]黄亚婷.鲍蕙荞:搞音乐的人,心灵若不美好干净,那就分裂了[N].长江日报,2018-08-07(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