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丝绸古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丝绸之路为当时“波斯”与“中国”这两大世界级的帝国打开了文化交流的通道,波斯帝国的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在乐舞艺术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历史的长河里波斯音乐从器乐、声乐以及乐制等方面都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形成了深刻的影响,通过长时间的本土化过程甚至成为了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波斯音乐内化的研究同时也是对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波斯;丝绸之路;器乐;声乐;乐制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古丝绸之路开辟了一个文化融合的新纪元,它分为北线、中线和南线,还有很多细小的分支,西汉晚期又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但是其经典线路仍然应属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西北丝绸之路”,它始于西安贯穿中国新疆地区以及中亚和西亚地区直至欧洲,我们可以通过地图观看到这条线路途径了多个文化带,其中最为著名的文化区域应当属中亚伊朗高原以及两河流域,这两个区域在古代同属于一个文化区——古波斯帝国。
  古代波斯帝国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拥有自己的特色地理环境以及独立的文化来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古波斯的文化在当时是十分繁荣并且独立存在的,而且于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5年的大流士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葱岭),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此时丝绸之路途径的龟兹等中国西北部地区于公元前77年才归属于汉王朝,在此之前被匈奴管辖,而现在土耳其地区人仍然认为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由此可见虽然匈奴人和波斯人是两个不同的人种,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匈奴和波斯帝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在当时应和波斯帝国同属一个文化圈,丝绸之路开辟之后,波斯帝国的宗教、语言、音乐乃至文化的各个方面更是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通过地图可以看到,古波斯帝国发展至今可以被分为两河流域的国家、土耳其以及伊朗等地,可以从这些地域的器乐、声乐以及其经典乐制的角度与中国广博的音乐进行对比,从中来体会两个地区之间“同根同系”的音乐文化。
  一、丝绸之路上的器乐文化
  (一)拉弦类乐器——卡曼奇(Kamancheh)
  卡曼奇是伊朗的传统乐器之一,流行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土耳其等地,但是在土耳其它的名字则是——Kabak kemane,并且在样貌上也稍有改变。于中国而言它是一个外表类似中国胡琴的乐器,一般也是具有两根琴弦,竖立拉琴,但是不同的是,在其下方有一支架,类似于欧洲提琴家族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结构,需支在地上拉奏,其声音却像中国的胡琴,但是仍有区别。这里要提到的不是中国的胡琴,而是中国维吾尔族的乐器——艾捷克,只是艾捷克体型较小,并且是立于腿上拉奏,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属胡琴家族,于波斯乐器中的卡曼奇极为像似的,同样也是半球样共鸣箱的拉弦类乐器,所以也被认为是同系乐器。
  (二)拨弦类乐器——萨塔尔、卡龙和箜篌
  波斯地区的萨塔尔于清代列入宫廷回乐,《律吕正义后编》中记载:“司二弦一人,回名塞他尔”,萨塔尔进入中原后更名为塞他尔,与维吾尔族的弹布尔也十分相近,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弹布尔也不只是中国维吾尔族乐器,同时它还是波斯地区的代表乐器之一名为Tanbur(坦布尔)。在中国弹布尔也有南疆和北疆的地域之分,但是仍然可以被看作是同类乐器,另一方面据记载中的弹布尔起源于龟兹乐,龟兹正是库车地区,前文提到在丝绸之路时期,龟兹被匈奴管辖(匈奴人和波斯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是丝绸之路的要塞,因此弹布尔这种波斯乐器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之间的流通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释。
  卡龙被称为是土耳其的古筝,因为它和筝类乐器一样,底部有共鸣箱,平放以拨奏,《元史·郭宝玉传》(卷三十六)中也载有:“忽里算滩降。……得七十二弦琵琶。”卡龙传入中国后更名为七十二弦琵琶。《乐师史》中记载卡龙出现于古巴比伦,并流行于中亚以及北非,而中亚北非等地均属于波斯地区,所以可以认为卡龙是属于波斯的一种弹拨类乐器,后传入中国,但是并在中国和田地区得以流传。
  中国著名的波斯弹拨类乐器还有箜篌,分为竖箜篌、卧箜篌和凤头箜篌,但是一般情况下学界以研究竖箜篌和卧箜篌为主。卧箜篌早在春秋时期就被记载于我国的历史,由于它是是形如琴瑟的一种乐器,汉代时期又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入列《清商乐》中,所以它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的本土乐器,虽然于宋朝之后后失传,但是它传入了日本,成为了现在的百济琴,传入朝鲜半岛,就成为了现在玄琴。竖箜篌则可以被证实是从西域传入,但是却不是从张骞的丝绸之路传入的,具体以何种方式传入仍未得到确定的说法,不过中国的新疆地区由于西域战争、自然环境等原因会出现难免的人口流动现象,因此“竖箜篌于汉代之前就传入了中国”这一观点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竖箜篌传入中原地区,并被中原接受甚至被正统音乐所接受是与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兴起的“胡乐”文化是分不开的。
  (三)吹管类乐器——唢呐
  在中国,唢呐又被称为喇叭,被用于婚丧嫁娶,是中国传统礼仪用乐必不可少的乐器,于北朝时期由商贸途径由波斯地区传入中国,唢呐在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已经形成了其自身的中国化。虽然由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侵入,唢呐不再像之前那样被普遍适用,但是相对于一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乐器而言,唢呐已经足够幸运,当然这与它本身贴切人民生活的本质,以及它的明显本土化是分不开的。
  二、丝绸之路上的声乐文化
  由于伊斯兰教在中亚西亚的广泛传播,波斯地区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宗教色彩的体现。教徒在走街串巷的传教时一般不是单纯的将教义朗诵出来,而是根据一定的旋律线进行吟唱,由此就使得波斯地区的声乐作品产生了一种念唱的特点,会有一些快节奏的真假声快速交替的技巧被使用。在现在的伊朗声乐艺术中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裝饰性真假声交替的歌唱技巧,称为塔赫里尔(Tahrir),它被称作是伊朗的传统声乐技巧,是一种复杂且难度很高的歌唱艺术。演唱者往往在高音区进行一大段大幅度颤动的长音托腔,融合了穆斯林召祷歌跌宕起伏的呼喊高歌,伴奏与旋律线保持不即不离,一般会在除主音以外的任一音级上使用。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也有这样的声乐技巧被使用,比如中国民歌山歌中的青海花儿,它就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歌唱形式,和波斯音乐中的塔赫里尔唱法十分相近,而且花儿流传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西北部,那么这一声乐艺术就具备了和塔赫里尔相互交融的可能性。还有一种以真假声快速转换为特点的唱法是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约德尔唱法,青海同样也属高海拔地形,笔者猜测这样以真假声快速转换为特点的歌唱技巧于地形的特点也存在某种隐藏的联系,或许是利用这样的技巧来凸显高海拔地区的辽阔与宽广,或者是因为真假声快速转换可以形成富有律动感的密集音波,从而使得声音在广阔而空旷的环境中传播的更远、更清晰。
  三、丝绸之路上的经典乐制——木卡姆
  由于特殊沙漠地貌的原因,西亚中亚一带的人口均是以绿洲为中心的群落状态分布,人们之间的联系是较为密切的,一方面独奏和独唱的形式无法作为集体性质的文娱活动,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当地人民积极乐观,群体意识强烈的社会性格,所以这一地区就形成了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音乐体裁——木卡姆,同时它也是一种音乐的“规则”“曲调”。经常会听到木卡姆时常被说为新疆的“十二木卡姆”,是因为有十二种不同的木卡姆盛行于我国新疆地区,它们分别是拉克木卡姆、且比巴亚特木卡姆、斯尕木卡姆、恰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孜哈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每一种木卡姆的时长都在2小时左右,在伊朗地区有一种和木卡姆十分相近的音乐体裁——“达斯特加赫”,它由7个正格调式和5个副格调式组成,同样是有12种,分别是正格调式——舒尔、玛胡尔、霍马云、塞加赫、查哈尔加赫、纳瓦、拉斯特一潘吉加赫为正格调式和副格调式——达什提、阿布阿塔、巴亚特一托尔克、阿夫沙里和伊斯法罕,与中国新疆地区的“十二木卡姆”具有十分相似的部分。
  中国的木卡姆很有可能也是从波斯地区流传进来的,除了前文提到的人种学上的人类流通以外,前文还提到了龟兹与波斯文化的密切联系,而历史上第一份记载木卡姆的著作——《阿拉纳米的故事》正是由龟兹文写成,而在当时,龟兹并不属于中国领土,并且中原地区的文化才是当时中国的主流文化,龟兹文化至多属于西域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可以判断木卡姆这一音乐体裁是一份舶来品,蕴含着大量的波斯风格在内。
  木卡姆和我国的本土音乐也许也有融合之处,例如每一种木卡姆都是由“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组成,其中“琼乃额曼”又为“大曲”之意,包括系列叙咏歌曲、器乐曲以及歌舞曲,这些部分就与中国的唐代的“大曲”形成了一个呼应,唐代的“相和大曲”中有“艳、曲、趋、乱”,而“琼乃额曼”则相当于是省略了“曲”的“相和大曲”,这样的契合或许是一种巧合,也有可能是因为人类艺术的共性,或者是因为波斯文化和中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再一次交融,这一方面的对比还有待考核,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都足以说明波斯音乐和中华音乐之间的深刻联系。
  參考文献
  [1]赵维平.历史上的龟兹乐与十二木卡姆[J].音乐研究, 1988.
  [2]杜亚雄.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评周菁葆的《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J].人民音乐,1989.
  [3]周吉.“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见证——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J].中国文化遗产,2005.
  [4]齐明霞.木卡姆音乐考源[J].北方音乐,2016(22):310.
  [5]王时.阿拉伯音乐体系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5(24).
  作者简介:杨静一(1995—),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7级音乐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