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测报及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大豆是我国基础农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但是,近年来,大豆食心虫的灾害不断,导致大豆大量减产,影响大豆质量。文章对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测报及绿色防治技术深入分析,旨在为合理控制大豆食心虫灾害,提高大豆产量及质量,给豆农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测报;绿色防治;豆农;质量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315049
  前言
  大豆食心虫属于昆虫纲鳞翅目小卷蛾科昆虫,又称为小红虫,属于我国大豆种植区主要害虫。大豆食心虫幼虫侵入豆荚破坏豆粒,研究显示,大豆食虫率达到30%,则大豆将减产10%~20%,影响大豆品质[1]。因此,在大豆种植中应做好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工作,在防治的同时兼顾防治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尽量选择绿色防治技术投入实践。
  1大豆食心虫的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11大豆食心虫生活史
  111卵
  大豆食心虫卵呈扁平椭圆状,长05mm左右,宽026mm左右,初产呈现乳白色,经2h后逐渐变为黄色,4h变为橘黄色,中间夹杂一条半圆形红带,孵化前红带自然消失。
  112幼虫
  大豆食心虫幼虫分为4个阶段,初孵化呈现淡黄色,孵化幼虫可在豆荚上爬行,靠咬食豆荚外皮、蛀荚生存,对大豆种植造成严重危害。幼虫乳荚后蜕皮,变为乳白色,幼虫在豆荚中生存20~30d后逐渐发育成熟,成熟后身体呈红色,整体表现为红褐色,体型达到5~6mm,豆荚成熟后成虫脱荚入土,身体变为杏黄色,自身成椭圆形茧准备过冬[2]。
  113土茧
  土茧是大豆食心虫幼虫吐丝形成,其茧外附着泥土,呈现出自然土色,呈椭圆形,长度达到75~9mm,宽度大约3~4mm。
  114蛹
  大豆食心虫蛹状为纺锤体,体长约6mm,颜色以红褐色或黄褐色为主。蛹第1节背面无刺,第2节至第7节背面各节均有列刺,第8节至第10节拥有一列大刺,腹部末端存在8根大且粗刺,大豆食心虫羽化前变为黑褐色。
  115成虫
  成虫体长约5~6mm,翅展开约12~14mm,身体呈现出黄褐色或暗褐色状。前翅向外斜走10条黑紫色短斜纹,外边缘臀角有银灰色呈椭圆形斑,斑内有3个黑斑,后翅呈现浅灰色。雄性虫前翅色泽较浅,有1根翅缰,腹部末端较钝。雌性虫颜色较深,翅缰有3根,腹部末端呈现纺锤形[3]。
  大豆食心虫主要以幼虫侵蚀豆荚,初孵幼虫在豆荚爬行,在豆荚合缝处吐丝,结成丝网,在网内侵蚀豆荚,大豆形成孔洞,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豆粒形成兔嘴、破瓣状,便于幼虫排便。
  12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以年为单位更替,成熟幼虫在大豆耕种、仓库、晒场等附近土内吐丝作茧过冬,冬季过后生长成熟。成虫实际发生期上北方相比南方较早,北方黑龙江地区最早在8月中旬,山东地区最早在8月中下旬,湖北地区最早在9月上中旬。大豆食心虫在7:00[CD1]12:00内羽化,大部分时间隐藏在大豆株间及叶背面栖息,受刺激后飞行,但其飞行能力弱,飞行距離小于6m,15:00至日落前雌雄食心虫在大豆植株顶部废物交配,雌性食心虫产卵多喜在3~5cm长豆荚、绿荚、茸毛较多得豆荚产卵,少数也在叶柄、侧枝等位置产卵,其产卵散,普遍为1豆荚对应1卵,存在1豆荚对应2~3粒卵现象。雌性食心虫1d可产210粒卵,平均产卵100粒。产下虫卵经6~7d发育后孵化,幼虫蠕动靠近豆荚边缘合缝处,蛀蚀豆荚,侵害豆粒。幼虫可侵蚀2粒大豆,危害较重情况,大半豆粒都受到侵害。入荚繁盛期间,幼虫大量孵化,其在荚中生存30d左右后,在豆荚边缘咬出大洞,大豆成熟前,幼虫成熟,准备过冬。成熟幼虫多在垄台过冬,受土质差异影响,幼虫入土深度不提供。沙质土壤幼虫入土4~9cm,粘性土壤入土1~3cm。幼虫在土壤中潜伏约110个月,至第2年7月中下旬,幼虫恢复活动,破茧而出,爬至表土层羽化。
  2大豆食心虫测报方法
  21注意每年发生时期
  大豆食心虫测报应注重每年实际发生时期,掌握其盛发期。自8月初午后日落前,应积极统计大豆食心虫成虫数量,若田间成虫数量大量增多,且伴随有打团现象,则判断为成虫盛发期,一般年份在8月12[CD1]18日。大豆进入9月份可收获,但是此时仍有部分大豆食心虫为脱荚,若不及时脱粒,则食心虫进一步侵蚀大豆。应采用灭杀毙乳油1500倍液浇湿大豆垛底土,沁入土壤3cm左右,以木磙压实,将大豆垛回收此位置,将后期脱荚食心虫消灭。
  22加强田间预测
  当下常用预测方式是在早晨4:00[CD1]5:00活下午18:00[CD1]19:00,选择3~5个预测点,每点设计50~100m,沿大豆田间垄以木棍轻轻敲打豆株,发现大豆食心虫出现打团飞翔、每团食心虫数量大,平均2~3团,出现雌雄交配现象或百荚卵量超过20粒,则确定需要防治。大豆食心虫成虫高峰期7~10d是幼虫入豆荚高峰,应在此之前合利防治,在7月下旬[CD1]8月初进行科学测报并防治。
  3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治技术
  31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
  利用大豆食心虫田地防治,在8月中旬以赤眼蜂灭卵,以30~45万头每倾为标准,释放赤眼蜂1~2次,实现降低食心虫率作用。采用赤眼蜂防治技术可以有效控制食心虫危害,降低43%的食心虫附着。为提高防治效果,可适当提高放蜂次数。
  32施用白僵菌粉
  可在9月上旬,有重脱荚前,采用大量白僵菌粉粉剂,加入细土或草灰,混合搅拌均匀后撒在豆田垄台处,起到消灭幼虫作用。白僵菌粉可防治幼虫过冬,降低其寄生、羽化几率。大豆食心虫落地接触白僵菌粉后,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幼虫将发病死亡。
  33 喷施干扰驱避剂
  干扰驱避剂能够使大豆食心虫咬食大豆豆荚后,植物发生防御反映,释放特殊挥发物,影响食心虫进食、产卵。在田间大豆食心虫突然增多、出现打团现象的成虫盛发期喷施干扰驱避剂,每667m2选取6~10mL药剂,以水配比成3000~5000倍液,喷施中、上部叶片,应避免喷施到叶冠上方,避免药剂蒸发,影响实际防治效果。采用喷施干扰驱避剂方式防治效果较好,且对大豆作物和大豆食心虫田地无危害,食心虫不会产生抗性,对环境无污染。
  34性诱剂诱杀
  可制作昆虫性诱剂诱杀大豆食心虫,由科研机构制作性诱剂,将诱杀盆放置在三脚架上,置于大豆田间,要求盆径30cm,盆内放满水并加入2g洗衣粉,将性诱剂以铁丝连接钩钉后置于水面上,使诱芯距离水面约1cm,每日上午清理诱惑的雄性食心虫。
  4总结
  综上所述,对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测报及绿色防治技术研究应切合实际,要在掌握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和绿色防治技术,在科学测报的基础上,确保绿色防治技术的高效性,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对大豆危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超. 六种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3):65.
  [2] Du H, Zeng X, Zhao M, et al. Efficient targeted mutagenesis in soybean by TALENs and CRISPR/Cas9.[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6(217):90-97.
  [3] 孔庆民,戴运艳,吕晓莉,于广文.大豆食心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02):59.
  作者简介:
  封永顺(1969-),男,陕西省子洲县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植保植检等农技推广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