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二十世纪近现代德奥艺术歌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与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1911年)是二十世纪近现代德奥浪漫派晚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两位优秀的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抒情性强而具有张力;旋律音域跨度宽广而富于激情;诗词内涵寓意深刻。古斯塔夫·马勒的音乐的最大特征具有双重性即:交响乐声乐化和声乐作品交响化,两者紧密交织;另一个特征就是:音乐标题性强烈,色彩描绘浓厚。两位同世纪的德奥浪漫派作曲家,他们为二十世纪近现代德奥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奥艺术歌曲兴起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奥音乐进入浪漫派晚期。浪漫派晚期的音乐在创作手法上有了大胆的革新和突破,不断开掘管弦乐乐队丰富的音响素材,尝试对和声语言的探索,把音乐与浪漫主义诗歌相结合,创立标题音乐。这个时期创作艺术歌曲的主要德奥作曲家有胡戈·沃尔夫(Hugo Wolf)、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与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1911年)。同世纪的还有汉斯·普菲茨内(Hans Pfitzner,德,1896-1949)、马克斯·雷格尔(Max Reger,德,1873-1916)和约瑟夫·马尔克斯(Joseph Marx,奧,1882-1964)等人。但是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以及运用发展管乐队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方面,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与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当属浪漫派晚期优秀的代表人物。
  一、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创作风格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是德国浪漫派晚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了二百多首艺术歌曲,是德奥艺术歌曲重要的继承人。其创作特点与其他浪漫派晚期作曲家沃尔夫和马勒等作曲家不同,沃尔夫音乐的风格是语言式旋律,歌词的含义由钢琴部分表达,如同一个独立的乐曲,歌声则作为复调性、旋律性、节奏性的部分,内在加入其中。马勒最典型的音乐风格是把两种对立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兼容并蓄,富于民间特色的旋律与管弦乐结合,虽充满了民歌情调,但风格比较含蓄、保守、形式拘谨。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抒情性更强更广,非常直率,曲式结构与古典时期和浪漫派前期的音乐相比较,有所继承的同时又有所突破创新。其艺术歌曲选材比较广泛,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的时期,作品涵盖了作曲家年轻时期天真浪漫的作品和晚年时期激昂乐队的声乐套曲。
  (一)艺术歌曲创作背景及内涵
  如今艺术歌曲已经成为众多国际声乐比赛的规定曲目,演唱和研究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对提高演唱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笔者在中央音乐学院、法国尼斯音乐学院等国内外著名的音乐院校搜集了一百多首艺术歌曲谱子、各种版本CD、歌剧总谱、外文著作等材料,目的也是利用这些资料,对这些作品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理查·施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1882—1883年):有脍炙人口的《奉献》(Zueignung),这首歌曲是歌颂爱情的伟大和神圣,演唱时不宜过慢,旋律富有张力和活力,热情洋溢,自然洒脱。而《万灵节》(Allerseelen),《夜晚》(Die Nicht)这两首作品:短小精悍、歌曲文雅赋予诗意,是恬静安宁的风格。理查·施特劳斯青年时期艺术歌曲(1885—1906年),他的歌曲大多是为他的妻子创作的,他把对妻子的情爱写在了歌曲中。Op.17 No.2《小夜曲》(Standchen)创作于1887年,旋律轻盈活泼,灵动轻快,歌唱部分与伴奏相映成章。
  理查·施特劳斯晚期艺术歌曲(1918—1948年),在他八十四岁(1948年)高龄别世之前创作了浪漫派最辉煌的惊世之作——《最后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在他最后生活的三十年里创作了27首歌曲。声乐交响套曲《最后四首歌》受到世人的喜爱和鉴赏家的推崇,许多歌唱家都以能演唱此歌为荣,它在歌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更足以代表理查·施特劳斯的浪漫精神,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乐派的“天鹅之歌”。
  (二)《春天》和《九月》演唱分析
  《春天》是表现人在暮年时对春天的怀念。这一段是演唱中的一个难点,在间奏后的第二段,对节奏的掌握应是演唱者注意的核心,旋律与伴奏交错,第三段节奏9/8诠释音乐时不像瓦格纳的音乐那样,时常有风回路转、音程突然升降的现象,使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必须专注而控制地前进。歌声如云雀一般向空中腾越,表现春的神秘和喜悦感。圆滑音是整首歌的特点,只有节省气息,才能处理不断出现的长句,歌曲的调性是不断变化的,但每一句结尾的音程都维持着调性感。
  《九月》这首歌曲演唱时声音的感觉要像一丝灿烂的阳光洒满了大地一样,因为这首歌曲是感怀夏天即将过去,抒发对夏日时光怀念的感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所以演唱时的音色要稍微暗淡些。歌声进入低潮时不要过于饱满,因为要预示渐渐入睡的感觉,演唱时音色要较暗淡、孤独,有种离别的伤感。
  二、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创作风格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1911年)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德奥音乐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马勒创作了四十多首声乐作品,其中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最为著名,马勒的声乐作品中继承了前辈音乐家的传统,从中汲取丰富能量,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独特风格和强烈表现力的新的音乐形式。音乐标题性强,色彩浓厚,形式多样,他的音乐不仅继承了浪漫派前期的风格,同时,也起到了浪漫派前期和后期音乐创作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斯塔夫·马勒早期艺术歌曲中最著名的是同名德国民歌集套曲《儿童奇异号角》,马勒热爱生活、爱憎分明、兴趣广泛、对穷人的生活非常同情,并把这种性格和感情刻于笔尖,谱于音乐中。套曲《号角》中,其中一首歌曲《尘世生活》,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痛苦的遭遇和贫穷凄惨的人生。1884年创作的声乐套曲《漫游者之歌》它被视为是作曲家本人的内心独白。康塔塔《悲叹之歌》等歌曲都是为世人演唱经久不衰的音乐会曲目。   马勒晚期创作的《大地之歌》,完成于1908-1909年之间。它是描写作曲家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佳作。作曲家在阅读德国汉斯·贝特的翻译作《中国之笛》后,采用了了七首唐诗的德文版作为歌词,谱写成惊世之作《大地之歌》。这是一部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配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全曲共分六个乐章:包括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作。在这部乐曲里,马勒把心中的委屈、烦恼、痛苦、满腔幽怨,纵情的释放出来,以构成《大地之歌》的基调,其音乐语言丰富,曲调震撼人心,把古典抒情与浪漫激情矛统一地融合在一起。
  三、理查·施特勞斯、马勒艺术歌曲风格的相似点
  (一)巧妙的构思
  两位作曲家都是以著名诗人的诗词作为歌曲基调,套曲分多个主题,乐队编配庞大,为整部声乐套曲的主要部分。音乐与诗歌相得益彰,曲调富于激情、音域宽广,声乐交响套曲构思匠心独具。
  (二)抒情的充满戏剧性的旋律
  两位作曲家的音乐都充满了戏剧色彩。在浪漫派作曲家中,他们大多数作品都倾向于女高音的演唱方式,因此他们的歌曲经常由女高音演唱。在演唱时随着和声色彩的不断变化女高音的音色也随之变换,和声充满了经过音、辅助音和滞留音。他们用和声色彩的变化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绪、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不断变幻的和声色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作品的灵魂和独特风格。
  (三)交响乐声乐化和声乐作品交响化
  两位作曲家创作的声乐交响套曲,极大增加了乐队中各种乐器的表现幅度。理查·施特劳斯的大部分艺术歌曲是都谱写成了管弦乐伴奏,他晚期的声乐交响套曲《最后四首歌》与马勒晚期创作的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对命运的反思、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他们把人声与管弦乐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的创作手法,为以后的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理查·施特劳斯和古斯塔夫·马勒两位都是同世纪、同时代浪漫派作曲家,他们的艺术歌曲充满了柔情和欢愉,又激情四射富有着活力。我们感受到了两位作曲家在用音乐抒发情感,他们为二十世纪近现代德、奥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惊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布赖恩.吉廉著(美国)黄建松译<<理查.施特劳斯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大卫.尼斯(英国)刘瑞芬等<<里夏德.施特劳斯>>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3.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
  4.姚恒璐著<<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5.喻宜萱著<<喻宜萱声乐艺术>>华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
  6.沈旋主编<<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1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