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中职生归因偏差的分析探讨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因此导致一系列错误行为的产生,归因偏差便是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中职生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并有可能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这个角度对中职生归因偏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纠正中职生归因偏差提出相关对策。
  [关    键   词]  归因偏差;情商;归因训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28-02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理论。而这个所谓的“解释”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也就是对同一种行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也就会对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使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就是人们并不可能像各种各样的归因理论认为的那样理性地做归因,而会因人而异地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归因,心理学家将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用不合逻辑又不合情理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而出现的偏误现象,称为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 bias)。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归因偏差普遍存在,而中职生成为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的重灾区。关注中职生、帮助中职生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细究根源。
   一、归因偏差形成的心理学分析
   归因偏差的形成是一个心理判断的过程,当事人在长期的行为习惯中已经将其认作是一种正确的观念,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关注的是不同的侧面,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像盲人摸象一样因为无法综观全貌而做出有悖于事实的判断。心理学家认为,归因偏差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景的作用,会因为外在的情景因素形成自身独有的归因,过分信任自己已经形成的判断,几乎不考虑自身角色的变化;观察者则偏重于关注行动者以及行动者的内在因素。(2)自我保护意识会让行为主体时时处处地找这样那
  样的理由来推托自己的责任,心理学认为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3)个人的思想行为会因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观念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认识,比如现在社会上普遍认同成绩代表一切,所以大家就都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于是就形成了疯狂追逐分数的畸形教育现状。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使人们无法客观、正确地分析判断,从而出现归因偏差。而中职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以上几种原因的影响而形成偏误归因。
   二、中职生存在的归因偏差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
  成因
   (一)成绩上不去,有厌学情绪
   这是当今中职生的共同点,而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归因是——“我就学不好”。这一错误的有偏差的归因的形成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会经常听到批评、贬低的话,时间长了,自己便也认为自己就是别人所说那种学不会做不好的人,而这一痛感式结论的形成主要来自方方面面的暗示。
   1.来自老师的暗示
   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难以愈合的伤疤。在应试教育条件下,成绩是衡量好与坏的分界线,成绩不好就是其他方面再优秀也别想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一来,好座位被成绩好的学生占了,老师的表扬话也听不着了……从老师漠然的表情里,他们接收到了自己是差学生的暗示。
   2.来自同学的暗示
   老师的态度决定了其他学生的态度,看着被老师发配到最后一排的几个学生,学生的眼光也发生了改变,原来要好的伙伴不跟自己玩了,班里出了什么坏事大家的目光便不约而同地投向他们的位置……从学生鄙夷的目光中他们得到了同样的暗示。
   3.来自家长的暗示
   作为父母,开始是雄心勃勃,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可几次成绩下来,家长便失去了耐性,只要成绩不好,对孩子非打即骂,最后终于丧失了所有的希望,不再过问孩子的学习,每每亲朋好友问起,便自我解嘲地说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而这些孩子也慢慢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以上的三种暗示就会使这些孩子形成不期望归因模式,认为自己能力低下什么都不可能做好。
   (二)错误的人生观
   原本单纯善良的孩童在社会大染缸里成长为懵懂少年,他们所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让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影响,而我们无法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解释学生看到和接触到的社会黑暗面,他们因此形成错误的归因模式也在所难免,而这些不良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而原生家庭的不良生活习惯及家长本身不检点的行为习惯都为孩子的错误道德观提供了基础,这就是现在所谓的“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着一对熊爸爸和熊妈妈”,所有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都会变成孩子难以摆脱的“恶习”。
   2.学校
   学校是孩子除了家庭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而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被漠视找不到存在感,而在“想刷存在感”的驱动下,一些孩子便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3.社会
   社会上的错误导向,错误的舆论导向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不良品德的形成首先与整个社会环境相关,反映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这不是少数人或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都要重视的外问题。
   (三)自我控制能力低
   现在的中职生都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暴躁、易怒是他们的普遍情绪,对这种现象学生的归因是——保护自己。很明显,这种解释很牵强,但我们从他们的结论中不难发现,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不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情商低下是现在中职生的通病。而这一现状的形成与长期以来大家都只注重智商教育而忽视情商教育是分不开的,家长认为只要吃喝不愁就没什么不好,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在情感上漠然以对。学校则只注重成绩,认为情感付出应该是家庭的事,社会上的错误导向也使这些本就迷茫的中职生更加没了方向,他们在尴尬的成长环境中不敢接触别人、不敢相信别人,认为谁都和自己作对,谁都和自己过不去,于是他们将自己保护起来,不让任何人碰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