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理”可以这样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用“精准”来定义李斌老师的作文课,再恰当不过了。一是准在教学内容上,他最会把脉儿童的心理,知道他们正在想着的当下与未来,他让孩子倾吐“纠结的事儿”。二是准在教学设计上,他善创语境,亦收亦放,关键处像变戏法般长出一个支架,问题悄然解决。三是准在教学语言上,无论是预设语还是评价语,皆能感受他的对话功力,字字珠玑,无一句赘言,凝练如教科书。
  一、这算是一节习作课吗
  精准关乎逻辑,逻辑关系思维。李斌的作文课,是精心设计的言语思维场。观李老师的新课《学写采访提纲》,依然如此。初听这一课,又发现其不同于李老师以往的作文课,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作文课,脑中随即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写采访提纲,算是作文课吗?我陷入概念的迷思。华东师范大学吴玉茹教授多年前提出,“习作课”的说法不够好,叫“表达课”更妥帖。打开不同版本的高年级教材,非文学性写作(实用写作)占据重要一席。“采访”不能简化为一般的对话和记录,它是指向生活应用的理性的、研究性的表达。从“表达”这一功能看,“学采访”当然是习作课,且是需要长程设计的大习作课。
  这节大习作课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采访前的储备,明确采访要素,做好问题设计,重逻辑思维;第二阶段是采访时的对话进程,重现场交际;第三阶段做后期记录整理,重篇章写作。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过程的习作能力点落在“思——说——写”三步上。“学写采访提纲”即为第一步。思维在先,思是说与写的潜在基础,它是隐性的心理写作准备。不在真实的采访现场,方法论都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的采访知识转化为有生趣的学习活动呢?李斌老师有办法——
  二、给思维一个活泼泼的现场
  怎样列采访提纲?说起来极简单,李老师的课中就教了几个要素:采访目的、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及采访问题。采访问题是重点,老师提醒学生不跑题、不重复、问题小、想身份。然而,知识是怎么来的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试以本课教学为例,探寻以上知识的来路。
  (一)叠加的语境设计
  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两个语境:
  语境一:播放《十点后不做作业,让孩子睡好》新闻视频,把话题从杭州转到上海教室现场:《新民晚报》决定做一次专题报道,委托李老师聘请一批小记者去采访不同的人群,你愿意体验一下吗?
  语境二:连线李老师的一位朋友,曾任《重庆时报》的记者,现场电话采访:1.一份采访提纲,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2.在这几个部分中,您觉得哪一个部分是最重要的?3.这个部分(采访的问题)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两个语境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采访现场。语境一解决“为什么要采访”,语境二解决“怎么采访”。“怎么采访”是难点,此处见精心。我们来看语境二的叠加设计——因为李老师要采访赵记者,所以拟了一份采访提纲。“采访”是现场动作,“提纲”是先前动作。而此“提纲”是半成品,接下来的“补充”是之后动作。这个动作,由每一个个体参与完成。
  (二)双份学习单转换
  当李老师呈现自己未完成的学习单时,瞬间感觉极妙。不要小看了这一步。一般老师在这里可能会给出一个完整的范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接受正确、规范的采访提纲,不走弯路。当然,这样也未尝不可。但是,李老师的第一份学生单为什么用半成品?细细琢磨,可以发现其中的妙处。第一,妙在逆向。教师先示范采访,待学生获得完备的知识,再逆回到采访提纲,即时运用,体现合乎学用规律的设计逻辑。第二,妙在合作。隐性的、抽象的采访知识有了语境的依托,有了具体的任务驱动,“电话采访”由师生共同完成,更有利于完善认知。学的阶段,李老师懂得克制,善于扶助,难点不难。
  以上学習单的采访人是李老师,学生在方法层面上初步完成了采访提纲。学习最终是要经历由“他”向“我”的转换。第一次,在既定的规范里学着写;第二次,在自由的空间里自己写。此时,学生由学习模仿者的角色转向小记者的角色。之前的知识铺垫在这里发生作用,采访要素由“我”确定,采访问题由“我”设计。“独立完成——集体评改——自我修改”,教路即学路,教与学的节奏感稳中有变,“我”的实践活动成为主体。
  (三)问题从学生中来
  课的重心落在第三板块。学生完成采访提纲,师生交流。交流前,李老师当然会有精细的预设,譬如采访问题要围绕目的,问题要有价值,提问要有顺序等等。但是,在课堂现场里,我并未见到李老师依着预设“给知识”,几点提醒都来自于学生采访提纲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学生哪里有障碍,哪里便是教学点。学生没有困难处,即便是重点,也只一提而过。
  评价主体是开放的,师生从学习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炼要点。教学重点是学会提问,老师不是按序而教,而是依问题而教。把课中生成的困难点串联起来,便形成了这个版块真实的教学重点。李老师教学的精准亦体现在这些互动细节中,学生细微的差错、发言的词眼都能被准确地捕捉,或纠正,或补充,或引导,功夫用在问题处。
  学写采访提纲,说到底就是要教学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把这个过程简化为“告诉”,十多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学到的是死的知识,而非活的思维。习作之难,不仅在感性的说写表达上,还在理性的思维建构上;习作能力的提升,不仅在具体、生动、优美的“柔性”上,还在严密、准确、清晰的“刚性”上。特别是生活应用类的写作,更呼唤另一种参与的姿态。李斌老师的习作课,始终密切关联着生活,依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外有生趣,内有逻辑,给人诸多启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5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