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涠洲11-4N油田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涠洲11-4N油田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目前处于试开采阶段。通过建立研究区三维储层地質模型,可以从定量角度有效的预测砂体的空间展布以及储层内部物性分布特征,为研究区开发方案部署提供指导方向。
关键词:地质建模;相控模型;涠洲油田
前言
地质建模是在将地质、测井、地球物理资料和各种解释结果或者概念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生成的三维定量随机模型[1],可用于直观的进行地质体三维空间分析,并对其进行结果预测。本文在总结油藏地质建模技术流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资料,建立了涠洲11-4N油田流三段三维地质模型。
1.区域地质概况
涠洲11-4N油田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是一复杂断块油田,纵向上分为涠洲组和流沙港组两大含油层组,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为流沙港组流三段含油层段。目前,流沙港组的井区均处于试开采阶段,因此,本次三维地质建模对于摸清区块潜力方向,部署开发方案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2.油藏地质特征
流三段可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划分为四个油组(L3Ⅰ、L3Ⅱ、L3Ⅲ、L3Ⅳ),本次建模为了确保建模的精度更高,将四个油组进一步细分为9个小层。储层孔隙度平均14%,渗透率平均8.3md,为低孔低渗储层。地层压力系数1.04-1.1,地温梯度较高,为4.36℃/100m。流三段为湖盆断陷初期的近物源、快速堆积的浅水扇三角洲沉积,低水位时期形成三角洲平原沉积,高水位时期形成扇三角洲前缘沉积。
3.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涠洲11-4N油田基础资料丰富,在对区块构造、储层以及沉积特征精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区块地质建模。
3.1构造模型建立
构造模型是地质建模的基础,其作用是对地层的空间形态进行表征,包括断层形态以及层面模型[2]。此次断层模型依据的数据为两个,一个是地震解释的断点数据,另一个是地层对比所得的断点数据。涠洲油田流三段为复杂断块油藏,断层的发育对油气富集有着重要作用。
在断层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上,利用地震解释的各砂组层面作为地层格架的主层面,将细分的各小层的层面作为地层模型的亚层面,平面采取30*30的网格,扩大计算范围,纵向采取不均匀垂向网格划分,设置网格最小厚度为0.01m,提高薄层识别精度,建立储层空间格架。
3.2岩相模型建立
岩相模型的建立采取单井相结合平面相展布的方法,根据沉积相的展布特征,结合物源的方向,工区物源方向为自南西至北东,在变差函数分析的基础之上对砂岩以及泥岩两种相进行调节,利用指示克里金的方法进行确定性岩相建模,这样建出的模型可以与单井相吻合,同时也能符合沉积相平面变化趋势,能够与区块地质认识相符。
3.3属性模型建立
属性模型可以反映储层的物性特征,比如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以及净毛比模型等等,可以表征储层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3]。本次建模采取的是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思路,按照精细划分的网格,利用测井二次解释出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值,在相控建模的基础之上,利用序贯指示模拟指数模型算法,建立属性模型。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高低分布与沉积相的展布具有相似性,主河道物性值较高,河道间物性值偏低,主力油层的孔隙度分布范围较连续且较大,而非主力油层的孔隙度展布范围较局限。
4.储量拟合
利用容积法的原理,对建立的精细地质模型进行储量拟合,以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对模型中各个含油小层的储量进行计算,再与已有的预测储量作对比,例如WZ11-8-1井区,地质储量为729万吨,模型计算储量为704万吨,拟合误差为3.4%,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从而证实了所建地质模型的可靠性。
5.结论
三维精细地质建模的方法,是对有效储层空间展布情况进行预测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研究区构造、储层以及沉积特征精细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出的构造模型、岩相模型以及相控属性模型可以真实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地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欢庆,李文青,洪垚.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研究进展[J].高校地质学报,2018,24(04):593-603.
[2]王文龙,尹艳树.储层建模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地质学刊,2017,41(01):97-102.
[3]罗婷婷,周立发,焦尊生,白勇,王苏里.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的应用[J].现代地质,2016,30(03):655-662.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6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