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植密度对虎耳草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定植密度对虎耳草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虎耳草定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设计方法,选择不同定植密度,对比生长期内主要生长特性及产量差异。结果:处理B(株行距15 cm×20 cm)生长表现好,产量高。结论:本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定植密度对虎耳草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选择最适宜定植密度,为虎耳草分株苗定植技术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虎耳草;定植密度;生长特性;产量
1 前言
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是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虎耳草属(Saxifraga)多年生草本植物[1]。现收载于《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质量标准》(2003 年版),称其:味辛、苦,性寒,小毒。具有疏风清热,凉血消肿功能。用于风热咳嗽,急性中耳炎,大泡性鼓膜炎,风疹瘙痒[2]。虎耳草还是贵州苗族习用药材,在我省多种少数民族药用中,并研究开发了不少苗药产品,如咳速停糖浆(胶囊)、经带宁胶囊、胆清胶囊等。
虎耳草开发利用和研究进展见相关报道[3~4];虎耳草规模化家种技术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5~8],应加强其基础性研究。定植密度对虎耳草生长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控制定植密度进行人工种植,对虎耳草无性繁殖生长特性和产量进行比较,为家种虎耳草分株苗定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工具
虎耳草种苗:于大寨百灵生态园虎耳草大棚,统一按以下指标范围选择分株苗:苗长5.0~9.0 cm,叶片数4~9片,根长4.0~5.5 cm。
大棚:棚内立体架4层,总高度2.6~2.8 m,从下到上第一层与地面间隔0.2~0.4 m,第一层与第二层间隔0.9 m,第二层与第三层间隔0.8 m,第三层与第四层间隔0.7 m。为方便操作,选第2层进行试验。
苗盘:54 cm×27 cm×6.5 cm塑料盘。
固体基质:按体积比将腐熟粉碎药渣︰泥炭土︰珍珠岩=(2~4)∶(2~3)∶(1~2)混合,加水使相对持水量60%~80%,搅匀、装盘。
其他:尺子;标签;称量秤;框等。
2.2 时间与地点
于2017年10月8日在百灵大寨生态园基地进行,用温室联栋大棚立体无土栽培模式。
2.3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ABC3个密度处理水平,处理A(株行距15 cm×40 cm,每盘定植4株);处理B(株行距15 cm×20 cm,每盘定植6株);处理C(株行距15 cm×12 cm,每盘定植8株)。3次重复。每小区种植7个钢架单位(可摆放共105盘,面积为15 m2)。以抽签的方式确定3次重复每个不同处理的排列位置,使每个处理在任何小区均有同等机会。本试验共9个小区,试验区总面积约为135 m2(见图1)。定植后统一田间管理。
图1 试验区组设计示意图
2.4 数据采集与整理
每月记录一次,特殊情况提前或顺延不超过7 d,每小区随机抽取5株并标识作观测对象,测定鞭匐枝始见发生时间和数量,数量观测至参差错落时不再统计;每小区随机抽取5盘标识作观测对象,测定每苗盘分蔸数;产量于定植5个月后定时定人进行全部采收法采收,抖去枯烂枝叶和杂质,及时称量各小区鲜质量。对数据用excel和DPS v7.05版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对虎耳草鞭匐枝生长的影响
鞭匐枝是从虎耳草近基部分蘖萌生的红色至紫红色茎枝,鞭匐枝尖端一般会萌生一株新分蔸,因此,鞭匐枝的生长特性直接反映了虎耳草的生长情况。
图2 密度对虎耳草鞭匐枝生长的影响
图2可见,定植密度对鞭匐枝影响不大,定植后2个月始见鞭匐枝生长。此后2个月,鞭匐枝数量有1~2枝增长,但增量不多,各处理未见明显差异。
3.2 密度对虎耳草分蔸数的影响
分蔸数包括老蔸和新蔸数,老蔸即定植母株,新蔸包括鞭匐枝尖端萌生蔸和近基部分蘖蔸。
图3 密度对虎耳草分蔸的影响
图3可见,定植后2个月,苗盘内的分蔸变化不大;第3个月开始大量萌生新蔸,处理A与处理B、C开始呈现差距;定植后5个月,差距更明显,处理B、C分别平均达到了46蔸/盘和47蔸/盘,而此时处理A平均仅达31蔸/盘。
3.3 密度对虎耳草产量的影响
高产优质是生产的目标,产量是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根据测产结果,应用DPS v7.05版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表2产量对比结果显示,处理A与处理B、C存在显著差异,处理B与处理A存在显著差异,与处理C无显著差异。虽然处理C产量最高,但需苗量多因而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处理B为最佳选择。
4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定植密度对虎耳草生长及产量有影响,为达到虎耳草的高产稳产,应合理控制好密度因素。结合本研究无土栽培模式,试验设计以苗盘为基本条件,设计了3个密度梯度。處理A较稀疏,个体发育良好,但是由于群体小了,单位面积的利用率降低,封盘所需时间长,不利于虎耳草的高产稳产;处理B适中,苗盘内个体和群体和谐生长,长势和产量都呈现理想状态;处理C较拥挤,生长前期能体现一定生长优势,但后期与处理B无显著差异,考虑种苗成本投入,不能作为最佳选择。因此,虎耳草温室联栋大棚立体无土栽培模式苗盘宜选株行距15 cm×20 cm的定植密度。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2)75-76.
[2] 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235.
[3] 蒲祥,宋良科.虎耳草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24-15226.
[4] 林绍生,陈义增,饶炯.虎耳草生长习性及开发利用[J].北方园艺,1999(4):64-64.
[5] 陈道军,袁双,安斯杨等.栽期对虎耳草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6,3(15):131.
[6] 袁双,陈道军,安斯杨等.虎耳草白粉病的化学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16,3(15):140-141.
[7] 戴小英,许斌,于宏等.虎耳草及其组培快繁技术[J].江西林业科技,2004(6):13-15.
[8] 梁谊.盆栽虎耳草[J].北京农业,1999(12):26-26.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虎耳草温室大棚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应用》(合同编号:黔科合支撑〔2017〕2529)
通讯作者:陈道军,男,1984年2月,汉,贵州省福泉市,硕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栽培。
(作者单位: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8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