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中小学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特别强调与重视的,说明阅读具有基础性和多功能特点。因为阅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导入一篇篇课文的最基本的手法,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最重。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有极大的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阅读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各种双基知识,更重要的一点,还可以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审美。所以语文教师重视阅读知识中的各类知识理解应用,通过课文的感受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感,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的重要性
  “美”是人人向往的,世界万物如蓝天白云、鲜花绿草等等都是有形有色有味的物体,它们是人类欣赏、赞美的东西。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从欣赏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来感悟、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情趣。美感的培养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有同感,有共鸣,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美感“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那如何去培養学生的美感呢?正如《美学概论》“ 美感经验的形成过程,就是审美活动的过程,美感是审美活动的结果”。 语文是中小学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除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之外,“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重视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目标。
  语文课的教学最具灵活性和艺术,课文所选的范文,无论古今中外不乏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的美文。一篇篇都有情感震撼力量、发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性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这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千个读者有千个心中的喜爱形象,它不同于平面艺术中的形象,电视剧《孙悟空》一旦固定下来的形象,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固定不变,就限制了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教师应扬长避短,利用现有的有利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在美的熏陶中形成美的感受。
  二、语文阅读进行美感培养的一些做法
  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感。语文的重要活动之一是阅读教学,如果千篇一律让学生诵读,学生久而久之会厌恶,失去阅读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应针对具体课文内容,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法。
  借助先进的教学平台,全方位让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觉多方面去展示课文内容。直观教法最能影响、唤起学生的美感。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等可采用这种直观教法采取配乐录音的示范朗读,培养学生从听觉、感觉去培养学生的美感。优美散文、诗词、说明文等课文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针对一些对话较多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角色阅读和体验角色心理活动等培养美感。
  采取默读方法,去感受、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景及人物、场景、动作等,让学生品味逐步培养美感。
  采取背诵方法,让学生体味诗词所描绘大的美景,从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文词之美。
  总之,对于阅读教学无论采取何种方法,目的就是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感以达到语文课程目标。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个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引起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我们在教学中能创作出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触景生情,养成审美习惯。在具体教校中,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电脑播放生动的画面,进行配乐的朗读,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而教法,充分调动感觉、知觉、想象、思维多种心理活动,这种以画面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氛围,以语言描绘美景有机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计算机、语文这四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跨学科、跨艺术类别的而开放而充满活力的立体空间,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那么,要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不远了。在教学中可运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利用教学平台来播放需要的图画,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动的景色,同时进行配乐朗读课文。这种以画面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计算机、语文四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文时,均可上述的教法。特别是课文中的几处拟人句,通过阅读从中品味,形成在脑中的审美图像是难以忘怀。“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像这样的拟人句,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去体验和感知。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美感,而感情上再升华。课文还有一些别的比喻句等均可采取这种以情动人的教法,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重视阅读、释放情怀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及7~9年级对诵读课文的要求,这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好的表达方法,这是语文阅读最基本的而阅读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多种的而阅读方法之外,还要强调学生在阅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怀。如在教学《小溪流的歌》的课文时,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独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在其意自见的基础上让学生随着课文作者的感情丰富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学生的感情随之释放。课文中小溪流逐步变成大海的成长变化,学生在阅读中琢磨小溪流的心里活动,感悟课文所描绘的美丽景色,语言文字的优美等等,学生在这些美的影响而熏陶,感染,陶冶。并且放手让学生阅读,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小溪流的喜爱之情,进而美的享受,通过感情朗读,就是利用了课文的情感因素沟通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而产生共鸣,学生受到启发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五、通过阅读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审美
  审美情感是连接审美心理其它功能的中介和动力。在艺术欣赏和形象思维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想象就是盲目的胡思乱想。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在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学生)不能与恶、美产生感情共鸣,就不会得到精神满足,产生美感。诗人郭小川说:“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是思想,也不是诗。”文学作品就美在情字上,它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来表达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教师应该通过表情朗读,生动描述、精辟剖析、甚至电教手段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中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进入美的境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怨、或愤的深刻而丰富的感情。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火花,增强其审美的内驱力与激荡强度,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的或潜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中发生共鸣。曾经听小学二年级的《我是什么》一文时,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学生通过听读、看图、自己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参与,使小学生在课文拟人化所描绘的美景中陶醉,产生了共鸣。学生在无形中的欣赏、朗读中培养了美的概念。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必须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去感受,从而激荡学生的审美情感。
  由于語文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广泛,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对于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
  大自然的美是千姿百态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大自然美丽的自然风光作了深刻细腻的描述,五不显现出大自然山河的锦绣。《春》中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竹林深处人家》中的竹海,“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嫰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这种有动有静的竹林美景描写,是多么美。而这些美好的景物,绝大部分的学生不曾真实领略观赏过,而我们也不可能每次带学生到这些景中让学生感受。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凭借多媒体的功能,通过优美风景的录像、录音,在现课文景物,使学生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学生通过形象的景物,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利用录像资料来展示竹海的波澜起伏墨海的美丽风光,这是任何高明的讲解都无法替代的。借《竹林深处人家》“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等等美丽图片,在动听的背景音乐衬托下,配有浓浓抒情色彩的文字,连成了电影镜头似的流动地的画面,那么,枯燥的分析、讲解变成了那美丽的画面、美丽的音乐,引入了学生的脑海,倾入学生的心田。他们领会了文章所描写的自然风景固有的音乐美、情韵美。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美感,也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对培养他们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2.对于写人写事的文章
  中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阶段,是非善恶的鉴别能力还是有限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初中课文中诸多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表现出来的行为美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秀人物品格能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通过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是语言教学审美渗透的首要内容。如“两弹”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在他们身上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标不停的精神,这些人物的高尚情操,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时,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资料、收集图片等。课时让学生把查到的资料互相交流,填补课文的不足之处,来丰富学生对科学家对事业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利用多媒体把邓稼先的事迹,营造出特殊的课堂气氛,强烈渲染、烘托出主体形象,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回忆,使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理想教诲人,心灵震撼人。这样,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德的概况就水到渠成。
  3.对于古诗文的鉴赏
  编入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古诗文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笼统、模糊的。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在现古诗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在教学《江南春》一诗时,用颜色笔勾勒诗中描绘的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观察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幅生动形象的春天画便栩栩如生在学生的脑海中。诗中里一千里绿树红花,伴有婉转的鸟鸣,在烟雨弥漫的楼台,还有飘动的酒店旗帜。多美的春天画,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有意识的培养,去让学生感悟,那学生的美感,就会逐步形成,我们的课程目标就能实现。
  六、展开审美想象,丰富审美体验
  “由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所直撑的审美活动,是美感经验发生的基础,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美感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注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多去培养学生的美感经验。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在培养学生的美感下多点功夫。引入课文后,可利用电脑教学平台,用配乐的范读课文一篇后,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像我们这里的南方春天还有这么美的春天?)学生在得到这么一个春天这么美的印象后,在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放映给学生去观看、鉴赏。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植入学生的脑海,那一张张生动的蜂鸟、人在春天的活动图,学生不用多去说教,人人会产生美感。结合他们自己的审美经验,在不知不觉的教学活动中,产生美的共鸣,“在这一刻,你的整个生命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照澈,你的身心仿佛被凝结、聚集在这瞬间状态之中,你仿佛被眼前的景象、形象震慑、吸引”。
  “人人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前面说,每个人天生具有感受力。不学美学我们照样可以欣赏音乐、唱歌、读诗或小说,照样可以选购适合自己的服装。但是,这些都是在非自觉情况下的所为。学习美学就是要把这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作为语文教师,多学一些美学的知识是必要的,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多积累美学知识,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多听、多阅读等等。来提高自己的美感,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在阅读教学后还要多积累教学经验,多反思教学失败的个案。多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的而投入到审美情趣当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感,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来完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是不可忽视的,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渗透。让学生通过听、读、说、看、感悟等形式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想象美。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以达到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