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看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年晚会接近尾声,最后环节是父母们和孩子一起分享大蛋糕。朵朵妈妈为了让在一旁和小朋友疯玩的女儿也能吃到蛋糕,就特意留了一小块给她。而甜甜的妈妈忙着招呼大家,自己既没顾上吃,更忘了要给甜甜留一块。朵朵玩回来开始吃蛋糕,她边吃边用粘满奶油的嘴巴得意地对甜甜说:“我妈妈留给我的!”甜甜转身向妈妈要蛋糕,妈妈说早分完了,甜甜难过得大哭起来。
  见到女儿为了一块蛋糕哭,甜甜爸爸觉得她不仅破坏了晚会气氛,还会让别人认为他教女无方。觉得很没面子的他拽着女儿的胳膊往外走,上车后,甜甜还在哭,还把安全带扯来扯去发泄不满。爸爸一会儿说,那蛋糕是朵朵妈妈买的,所以她可以多拿一块,一会儿又说小孩本来就要少吃甜食。甜甜哭得更厉害了,说:“我就爱吃蛋糕!”
  回到家,甜甜妈刚脱下一只鞋,就被甜甜猛推了一把,差点儿摔倒的她,忍不住朝女儿大吼:“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你难道不知道妈妈也没吃蛋糕吗?”为了惩罚甜甜,妈妈取消了每天晚上例行的睡前讲故事活动,那天,甜甜是哭着睡着的。
  一块蛋糕破坏了一家人的好心情,是甜甜太不听话?是妈妈本该给她留一块蛋糕?还是爸爸应该去买蛋糕?都不是。甜甜在那个当下想吃蛋糕是真的,但她最想要的是自己真实的心情被父母了解体会。在吃不到蛋糕的当下,甜甜有对别的小朋友有蛋糕自己却没有的困惑、对爸妈没有帮她留蛋糕的失望,还有没吃蛋糕的难受与尴尬……如果在甜甜刚开始有情绪时,爸妈能如实地看到她的情绪并帮她说出来的话,接下来的情况会大不同。例如爸妈可以对甜甜说:“宝贝儿,你看到朵朵妈妈给她留了蛋糕,但我们忘了给你留,你既困惑又难过,还有些生气对吗?”
  在类似的事情上,KK做得很好。她有两个孩子,母子3人一起经过讨论后制定了一套奖励方案,即主课都达到90分以上能得到一套乐高。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哥哥语文、数学、英语均超过90分,弟弟的数学只得了88分。妈妈当天就兑现了承诺,哥哥高兴得手舞足蹈,弟弟哭着扯着妈妈的胳膊说:“我也要!我也要!”KK差点儿心一软答应了他,但想到这是对规定的破坏,也是对哥哥努力付出的不公平,她就温柔地抱着弟弟,说:“我知道,你没有得到獎品很难过,但妈妈一样爱你啊!下次好好努力,一定能拿到奖的!”
  弟弟破涕为笑—虽然没有得到奖品,但他的情绪被妈妈看到了,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和哥哥一样拥有妈妈的爱。
  很多时候,爸妈很难做到及时地看见并安抚孩子的真实情绪,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在情感上,人往往难以给出自己没有过的经验。比如一些爸妈从小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接受的教育也以“道理”“规范”为主,本身就缺乏“感受”“情绪”被看见、被尊重的切身体会,因此就会有“道理都懂,却做不到”的无奈,但其实向他人给予的过程也是为自己创造新经验的机会。
  二是在一个比较着急的情境中,爸妈想赶快解决问题、制止孩子的“不良”表现或太想让孩子的心情“雨转晴”,就会用蛮哄、许诺、批评、警告等方式。这些方式并非错误或不能用,但都远离了孩子当下真实的感受和心理需求,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获得对情绪的认知及心智的成长。
  三是父母担心说出孩子真实的心情和需要时,孩子会变本加厉地索要,他们就更难应付。这其实是父母对于育儿的过度焦虑,对于孩子“变坏”的过度担忧。
  孩子的心中有两个层面的“想要”:一是物质层面的,孩子的确常常有想要某个真实物品的渴望;另一个是心灵层面的,孩子想要真实的自己被理解、被接纳。当真实的物品确实得不到时,如果孩子的欲望、情绪还能被看见、被理解,他就不会再纠结于对具体物品的索要,因为孩子心里也清楚,那个东西目前得不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3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