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抑水增油技术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城油田边水能量强,开发后期平剖面矛盾突出,综合含水上升,通过实施氮气抑水增油技术,提高了区块降低了综合含水,自然递减减缓,区块开发形势明显好转。本文对氮气抑水增油在该区块的适应性进行了总结,对其它同类型油藏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氮气抑水增油;平面矛盾;优化参数
1古城油田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1、1地质特征
古城油田注水开发区块有泌123、泌124和泌125、毕店四个断块,具有构造破碎,断层发育,油水界面复杂等特征。其中泌123、124断块构造总体形态为鼻状构造,分别被9条断层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次级小断块,共有26个含油气小层,地质储量702×104吨,由于构造复杂,断层较多,导致纵向上油水界面参差不齐,基本上每一个油层都为独立的油水系统,边水能量较强。泌125断块地质储量416×104吨,为东西相交的两条反掉弧形正断层形成的断鼻气顶边水油气藏,储层属三角州前缘相沉积的泥砂岩组合,其特征是中间部位地层沉积较薄,两翼地层沉积较厚。毕店区块储层物性差异大,单元面积小,难以形成有效的注采井网,储层含蜡量、凝固点相对较高。
1.2常采开发现状及特征
截止2018年12月,古城油田常采投入开发油井331口,井口累计产油233.5954×104吨,核实累积产油174.8478×104吨,累积注水135.9721万方,累积注采比0.77,综合含水87.18%,采出程度24.5%。
由于常采区块生产层位多,注水受效差异大,平面上注入水沿物性好的油井指进,见效较快,物性差的井区见效缓慢,甚至不见效;纵向上由于各小层物性不同,从而导致层间、层内吸水差异较大,高渗层吸水好,低渗层吸水差,动用程度低;边部油井受边水影响,导致边水侵入或边水淹,油井高含水生产。由于动态调整难度大,采取常规调配、堵水、调剖等措施,不能有效改善高含水井的生产效果。虽然通过多种手段的动态调配加强了注水力度,但是区块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水平仅为63.9%。由于压力保持水平低,注入水水淹严重,高含水油井增加。目前开井168口,其中采油井121口,注水井47口,日产液1963吨/天,产油261吨/天,综合含水87%,日注水1805方,注采比0.92,采油速度0.69%,。
2 氮气抑水增油的作用机理
2.1油井的油水流度差异大,注入的氮气首先进入水体,利用氮气的超覆作用,使水体被迫向构造或油层下部运移,氮气具有压水锥、改善油水界面的特点。
2.2氮气的非混相驱替作用,增加水相渗流阻力,降低油相渗流阻力[2]。利用气体的贾敏效应,增加水相在地层中的流动阻力,抑制水在地层中的产出,在恢复生产过程中由于不断有氮气从油水相中溢出,增加了窜流通道中水相的阻力。另外,氮气注入阶段可以将含水饱和度较高的区域中的水推进到地层深处,而在恢复生产后,油相在这些区域中的流动峰值阻力显著降低。
2.3氮气能保持地层压力,有利于减缓底水锥进,氮气不溶于水,微溶于油,具有良好的膨胀性,驱油弹性能量大。
2.4在油井开抽时,生产压差加大,利用氮气良好的压缩性,产生较大的弹性驱动能量,对原油产生“抽提”或“携带”作用,提高油井产量,改善油井生产效果。
2.5由于重力分异,注入的氮气进入微构造高部位形成次生小气顶,驱替顶部原油向下移动[1]。
3 目前氮气抑水增油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
利用氮气压水锥、改善油水界面、增加水相渗流阻力及增能的作用,加大氮气抑水增油措施实施力度,抑制优势方向注入水和强边水淹层,增产效果显著。 2018年1-12月实施氮气抑水增油措施22井次,有效18井次,有效率81.8%,累计增油2552.6吨。实施后单井产液由26吨/天下降至20.9吨/天,单井产油0.3吨/天上升至1.8吨/天,综合含水由99%下降至93.7%。
从实施的氮气抑水增油见效规律看,影响吞吐效果的主要原因由:
3.1 油层有效厚度对注氮效果的影响
油层有效厚度越大,相对氮气抑水增油效果较好,平均有效厚度在7-10米的油井,氮气抑水增油措施见效明显。
3.2 层间物性差异对注氮效果的影响
目前常采单元实施的氮气抑水增油井大部分分多段射孔,生产层层间物性差异大,边水沿高渗段突进,通过对20口氮气抑水增油见效井渗透率级差与措施增油效果统计,渗透率级差在4-7时,措施增油效果相对较好。
泌124区主要问题是南部砂体位于河道中心部位,物性好,连通性好,注入水平面窜流,注水调配困难。为保持平面平衡,降低油井含水,增大油井生产层压力,改变对应注水井地下液流方向,2018年对古3506等8四口油井实施了组合注氮气,以达到增油降水的目的,施后平面矛盾得到缓解,平均单井增油164.0吨,日增油1.87吨/天,生产效果较好。
3.3 边水能量对注氮效果的影响
距离原始油水边界近的油井,边水能量强,氮气抑水增油挖潜难度大,距油水边界100米以上的油井效果好。受边水影响,但边水能量相对较弱,动液面相对较低的油井氮气抑水增油措施效果相对较好。
古城油田泌123区块共实施注氮措施12井次,其中的10井次生产Ⅳ12或Ⅳ2层,为聚合物驱井组的采油井,均靠近油水边界,由于边水能量较强,聚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油井表现出高液量,高含水。通过实施注氮措施后,边水能量得到抑制,生產效果明显改善。平均单井累计增油172t。
3.4 多轮次对注氮效果的影响
目前氮气抑水增油5轮次以上井有10口,随轮次增加、近井地带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分散,氮气作用半径有限,措施效果逐渐变差。
4、下步措施建议
氮气抑水增油具有抑制水锥,改善油井平、剖面矛盾,降低油井含水等作用,但有效期短,在下步生产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4.1 优化氮气抑水增油选井,对油层厚度大(平均厚度8m),剖面差异明显(级差在5.5左右),平均孔隙度在25%左右,平均渗透率0.7μm2,含油饱和度>40%的油井实施氮气抑水增油。
4.2以注水开发为基础,在做好注水调整的同时,实施油调剖、调驱与氮气抑水增油相结合,抑制平剖面矛盾,扩大氮气有效波及体积,达到抑水驱油双重目的。
4.3采取多轮次氮气抑水增油措施后,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下降,氮气作用半径有限,增油效果变差。通过及时的注采调整及局部提液、限液等方法,调整水线推进方向,能加区域内部能量,提高水驱油效果。
5.4优化氮气抑水增油参数,深化油层潜力分析,对水淹严重(以边水淹为主),采出程度相对较低,有一定地层能量的油井实施氮气抑水增油,提高措施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继创,孟繁森等.古城油田氮气抑水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4,33(3):27-28
作者简介:白汉郧 (1979.5)男,河南唐河人,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古城油田服务三队职工,长期从事油田开发与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古城油田管理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5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