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陵的美丽乡村建设不再是涂脂抹粉、一白遮百丑,而是设计师的陪伴式建设
  “抬头全是马头墙,低头尽是格桑花”的乡建,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段德罡心痛,也在他心头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乡村要发展,是不是只有“涂脂抹粉、效仿城市、建造牌坊、圈地售票”这些同质化的道路可以走?
  杨陵的农业现代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3年前,杨陵探索实行区校共建,确定一批示范村试行驻村设计师制度。
  2018年,杨陵加大力度,为每村配备EPC办公室联络员、工程承包方、监理公司,全程驻村陪伴建设。
  乡村的“味儿”不能变
  深秋,伴随着“第十届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的来临,五泉镇毕公村掀起了新一轮“旅游热”。
  毕公村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故里。虽然马援祠保留完整,但村庄整体缺乏规划,村口的古城墙、城壕杂乱无章,美丽乡村建设局限于道路硬化、模仿城市。
  为了赶在大会开办前完成村口的改建,驻村设计师段德罡下了一番功夫。
  “对于悠久的汉文化,不仅要保护,还要挖掘。”段德罡说,乡村设计,不能干村一面,要体现每村特色。
  青砖黛瓦诉往事,追本溯源秦汉心。对村口墙面的改造,段德罡采用青砖修建,与城壕对面的古城墙遥相呼应;城壕中,摒弃水泥硬化,将瓦片竖立摆成林荫小道,同时成为道路“海绵体”,解决了下游路面积水的问题。
  对村民家门口的改造,更是精雕细琢。
  窗户上,汉代的几何纹饰、木栅文化,代表着吉祥如意;墙裙配合以白石片、黑木,改善以往贴瓷砖、刷涂料的模式。
  门口花池,采用花砖墙砌或乡村原木围合,搭起廊架,种上葡萄藤,供村民纳凉。马槽中,栽上绿植,成为清新优雅的景观小品。
  来自西安的马小红很享受这里的美景。“看着2000多年的古树、清澈的池塘、古老的城墙,心在宁静中穿越。”马小红说,这几年,村子变美了,但没变“味儿”。
  十多年前,靠着经营农家乐,杨陵街道办元树村崔西沟组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可近年来,一成不变的思路,让它遇到了发展的“寒冬”,村民们都在迷茫中观望。
  面临城镇化,急需转型升级,有田、有产业,综合这些要素,段德罡确定了“现代田园生活馆”的发展定位,将村子划分为住宅、生态体验、田园体验等功能区。村里的晒麦场摇身一变成为“小农人科普园”,闲置的土地被用来打造“一分田”,种上蔬菜,期待来年城市家庭的亲子体验。
  “在国外,农业本身就有旅游、休闲和教育的功能,这些市场的开发不仅可以挣钱,还能为农家乐留住客人。”段德罡说。
  围绕着田园二字,村子的主色調确定为麦粒一样的暖色。对村西头的废弃水塔进行改造,披上田园画的“外衣”后,竟成了游客的固定打卡地。
  听说村里为了鼓励农家乐转型升级,可以免费为农户进行外立面改造,村民梁卫格满口答应。
  一层,防腐木的包装传递温暖的农家气息;二层,深棕色铝方通展示线条美感;夜幕降临,多彩的灯光,增添了绚烂的效果。
  从梁卫格家开始,相邻四户农家乐设计统一之中富有变化,吸引了不少游客。自此,原来因为游客停车发生口角的事情没有了,因为争取客人,恶性竞争的情况少了,梁卫格还学会了“看人下菜”,根据客人的口味,优化菜品,升级服务。
  崔西·“炊兮”,袅袅炊烟成为村庄最引人的Loqo。
  民居的“料儿”不能变
  “今天讲的是乡村电商如何搞?我对这个很感兴趣。”1月25日,西北地区首家“乡村振兴学堂”开学,五泉镇王上村废弃了十几年的小学,再度热闹起来。
  已有50岁“高龄”的小学,曾经被村民租去当养猪场。2016年,为了谋划村庄发展,村支书李社宏决定收回学校,交给西安的公司打造民宿。“它是村民共同的记忆,必须保留。”不仅段德罡不同意,村民和镇领导也不同意。
  一番争执之后,李社宏似懂非懂地答应下来。
  “外围杂草丛生、房顶四处透风、墙面写满了广告,想走近看一眼,却被垃圾箱挡住了去路。”这是设计师对小学的最初印象。
  但几间房子看似破旧,却能体现关中地区经年传承的建筑特色。红砖墙、木房顶,这些传统元素,被设计师最大程度的维持下来。
  “按照这样的思路,原本可以用挖掘机推倒的建筑,我们拆了两个多月。”段德罡说。
  用照片记录下每一个开间、每一个挑檐、每一面墙的原始风貌。对拆除后的胡墼、屋架、椽檩一一编号,在复建中,有的重新融入屋架,获得新生;有的被设计为内部墙面展示,讲述着岁月的声音。
  教室内,王上村向周边小学淘来废旧课桌,作为保留记忆的元素重新摆放。房顶黑钢的运用、博物馆式灯光的设计,增添了门分庄重}申秘的气息。
  建成后的小学,将成为乡村建设研究中心、村民培训中心、展厅、研学空间等,为村里吸引更多的资源。
  乡村建设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位于关中腹地的杨陵,“背靠背”式建房子的习惯,遗留了一条条建满旱厕、堆满垃圾的“后粪道”,成为这次乡建的“重头戏”。
  配合政府“厕所革命”的主导工程,设计师们为不起眼的“后粪道”墙面设计了不同的花型,甚至一户一策、私人订制。
  崔西沟的工程承包方荆引社介绍,在这种标准下,原来一个工人每天可以砌1000块砖,现在只能砌600块;原来可以分段同时开工,现在必须先摆花型。吊线、搬砖、抹浆、砌墙,每个步骤都得“磨洋工”。
  但看到效果,荆引社渐渐明白了设计师的意图。同样是砖,在设计师眼里有了不同的编制体系,对不同颜色、形状、图案的砖进行排列组合,或聚点成阵、因砖为线,或拼图构形、起伏成韵……花型干变万化。
  “你看西安的城墙就是用砖建的,这是讲究持久美的做法。”荆引社说,在建设中,设计师的引导也激发了工人们精益求精的态度。   在崔西沟,中心街拆除后的废石块,被设计师连同瓦片、啤酒瓶子一起装进笼箱做了村庄标识。“这不是在村口放了一个垃圾箱吗?”不理解的村民也曾提出质疑,但很快,他们学会欣赏其中的美。
  秉持就地取材的理念,这些原本是美丽乡村“绊脚石”的垃圾,通过精心摆放,编织起了乡村建设的演变历史。铁制的笼箱,经过亮化处理也显得极具现代气息,反倒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村民的“劲儿”不能变
  很多村子前期建设时有资金投入,后期运营却没有人管,但杨陵不同,驻村设计师不仅考虑当下,更考虑长远。
  “杨坚,你看,这是我们村的猕猴桃。”一向乐呵呵的李社宏,最近成了村里猕猴桃的代言人,被人津津乐道。
  古名“路陵庄”的王上村,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的合葬陵墓所在地,泰陵就在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根据这段历史,设计师设计了杨坚和李社宏的卡通形象,“隔壁老杨”的猕猴桃品牌诞生。
  “原来卖20块钱的猕猴桃,有了品牌能卖到200元。”李社宏介绍,2018年,結合“三变”改革,王上村流转80多亩土地,作为猕猴挑种植示范基地,为以后的提质增效打下基础。
  借此,王上村成为2019年杨陵将要打造的两个“淘宝村”之一。
  杨村乡上川口村,依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锣鼓文化,吸引了前来考察的阿里巴巴负责人。已有330年制作历史的上川口锣鼓,近些年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面对市场的拓展显得捉襟见肘。
  改变同样发生于2018年夏天,设计师进村,给出“百年锣鼓村,千年上川口”的定位。
  按照规划,上川口村将原有的14家工厂改为4家股份制企业,为未来锣鼓产业的发展预留一块地,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确定了“统一管理,各自经营”的发展思路。
  2018年12月,新成立的川丰锣鼓产业有限公司正式营业。从以前的厂长,变为公司的总经理,今年55岁的刘子斌越干越有劲。
  对于改制前后的变化,刘子斌最有发言权。
  拿工人的工资来说,原来按天计算,现在按件计算,工资直接翻倍。单子多了、质量高了、经营环境也变好了,以前不敢接的大单子,现在也能完成。要说改制最大的好处,刘子斌总结为抱团发展。
  2018年,全村锣鼓产业收入超过1亿元,就业率达到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6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