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本是甜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三年级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只有学会质疑,学会理解关键词语,学生才能通过朗读体验感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力求让课堂灵动,让学生鲜活,从而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享受快乐学习语文的趣味。
  关键词:质疑;理解词语;朗读感悟
  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三年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低年级注重的是字词教学,到三年级开始向句式、篇章训练过渡。部分学生感觉跟不上趟,有的时候,语言表达不知所云,原因何在?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致。如何顺利做好低中年级的衔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慢下脚步,静下心来,力求让学生习得方法。只要课堂灵动,方法灵活,学生就会变得鲜活,学得兴致盎然,从而在语文学习中享受愉快学习的乐趣,发展语文素养。
  一、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有的时候会想到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却可能不在点上,随心所欲,似是而非,这和他们的天真、好奇、爱幻想的年龄特点是分不开的。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领,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使其明白怎样围绕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笔者先利用PPT出示各类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叶子有什么不同。学生看到了颜色不一样的叶子。这些叶子真是五彩缤纷,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小娃娃的手,真是趣味盎然,看来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此时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叶子美在哪里?为什么要做一片美的叶子?怎样做一片美的叶子……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采取起点低、要求严、训练勤的策略,一步一步循循善诱,于无形中使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重点所在。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让学生想问、好问、敢问,但更要注重会问,在“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上下功夫。这需要我们善于抓住发问时机,引导学生观察,表达,让他们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二、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必要条件。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悟”法,他们才能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关于词语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对三、四年段就有这样的要求表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还是以《做一片美的叶子》为例。在课文出现的一系列词语里,有几个词语是描写叶子的,通过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嫩绿、肥美、飘零”。此时,教师大大表扬学生有双火眼金睛,定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了词语,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需要教给学生不同的理解方法。
  比如“嫩绿”,通过查字典,学生一下子就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淡淡的绿”。字典是无声的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遇到难题多向这位老师请教。
  比如对“肥美”的理解。怎样的叶子才能称之为“肥美”的叶子?笔者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手绘教学,从“干瘪”画到“丰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这叶子肥大,而且颜色也很深,营养丰富,称之“肥美”,学生恍然大悟。笔者在此也特别向诸位同仁推荐一下电子白板这个现代化教具——虽然同为多媒体教具,但它比只能播放幻灯片的传统型投影仪强多了,为什么呢?因为投影仪只能播放已经成品化的课件,而电子白板则类似于一个迷你的操作系统,能够按自己的思路DIY课件,且能在学生面前演示课件,就像笔者对学生解释“肥美”之意这样。当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也是一个考验。
  又比如“飘零”。我们刚刚学过《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要求学生也用查“无字词典”的方法说说“飘零”的意思。是的,冬天到了,树叶从树上慢慢飘落下来,回归大树底下的根。这是多么有意境的画面呀!看,联系生活实际,同样能很好地帮我们理解词语。再把三个词语进行串联,创设唯美的情境,辅之娓娓的讲述,凭借选词填空这样的句式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以上方法。“春天的时候,大树悄悄地长出了自己(嫩绿)的枝叶;到了夏天,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那时的叶子特别(肥美);秋天的时候,叶子渐渐变得枯黄,(飘零)着离开了大树妈妈的怀抱。”虽然只有三个词语,但是却涵盖了叶子的一生。
  再如句子“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这个句子里有个特殊的符号,它的名字叫“破折号”,在这里可是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学生通过标点,联系上下文,很快理解了“形态各异”这个词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去揣摩,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种感性的体会,胜于字词典中理性的解释。
  查词典,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训练,于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把理解词语的方法牢记在心。当然,要准确而快速地理解词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此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因为凭借语感解释词语,那才是最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教给学生品读感悟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段落的教学,如何紧扣文本内容,抓关键语句朗读感悟,并习得一定的方法呢?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进行这一训练。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找一找作者观察的角度——远看,依据是“远远望去”,远望的是——大树。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云轻飘飘的,随风飘来飘去,它是那样的自由自在,随风而起,随风而逝;云软绵绵的,看上去就像棉花糖一样,让人忍不住就想摸一摸;云的形状各不相同,一会儿像兔子,一会儿像老虎,形态各异;云白白的,洁白无瑕,真美!
  其次,紧扣“绿色的云”设问:作者为何把那棵大树比作绿色的云呢?哦,原来作者看似在写云,实际上是在写大树,不仅写出了这棵树的形态美,而且写出了它的色彩美。教师引导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再次,抓住一个“升”字做文章。因为树一天天长大,枝繁叶茂,变得苍翠、茁壮,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就像我们小朋友从幼小的生命体慢慢茁壮成长起來,充满了勃勃生机。这样的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契合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在朗读和体验中获得自悟,从而使他们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水到渠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真正觉得“书本是甜的”,愿意做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采撷文本之奥秘——唯有授之以“渔”,才能收之以“鱼”!
   (责任编辑:李晓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