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陆游家训诗的比喻艺术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陆游作为家训诗巨匠,十分善用比喻。他的诗歌选择了直喻、隐喻、寄喻、双喻、连喻、骈喻、较喻、博喻等丰富多样的比喻类型,呈现出喻外形、喻性质、喻状况和喻道理等各有侧重的比喻特点,运用了以物喻人、以物喻物和以人喻人等人物互间的比喻方式,将充满说教性的内容诠释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接受,提升了家训诗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陆游 家训诗 比喻
  我国古代作家留下了浩瀚的家训诗作,其中很多被传诵至今,誉为经典。家训诗“以诗为教”的目的决定了其内容的说教性,然而当我们阅读这些名篇时,常常会感到其生动形象、易于接受。这源于诗人们对语言技巧的高超驾驭,而比喻,则是他们手中战无不胜的一大利器。陆游作为家训诗巨匠,其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常被学者们青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对其比喻艺术的运用,学界却关注不够。本文拟援引语料,就该领域进行探析。
  一、丰富多样的比喻类型
  宋代的陈骙在我国古代第一本修辞学论著《文则》中将比喻归纳为直喻、隐喻和博喻等十类。陆游在此技巧上也颇具特色,通过被比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语出现与否、出现位置的选择性、偏重性使用,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和联想,进而更好地突出了某些特质。例如:
  (1)“豁然忽大笑,愁若春冰泮。”(《甲寅元日予七十矣酒间作短歌示子侄辈》)
  (2)“共歛螟之余,存者牛毛稀。”(《九月七日子坦子聿俱出歙租谷鸡初鸣而行甲夜始归劳以诗》)
  (3)“再归又六年,疲马欣解驮。”(《短歌示诸稚》)
  (4)“六经如日月,万世固长悬。”(《六经示儿子》)
  (5)“蜗舍鹑衣老可哀,衰颜时为汝曹开。”(《示诸孙》)
  (6)“沛然要似禹行水,卓尔孰如丁解牛?”(《六艺示子聿》)
  (7)“福莫大于不材之木,祸莫惨于自跃之金。鹤生于野兮,何有于轩?桐爨则已兮,岂慕为琴?”(《杂言示T:s>》)
  例(1)为直喻(本体+比喻词语+喻体),亦称明喻,其特点为本、喻体同时出现,中间直接用“似”“若”“犹”“如”等比喻词语点明。此时陆游年已七十,作为一位古稀老人,他一是身体健康情况直线下降,须发皆白,牙齿松落,病痛缠身;二是退仕赋闲壮志未酬,隐于山林,躬身农耕,前途渺茫。这种“非一日之寒”形成的心中愁结,如同三尺坚冰。然而,信奉“德合天地、智周万物”的他也在不断调节,给心态用药,进而一朝豁然。春季生机萌发,“泮”即解冻,此刻诗人将这种忧愁抑郁转变为自然乐观的过程用春日坚冰解冻来形容,合情合理,且画面感十足。
  例(2)为隐喻(本体+喻体),亦称暗喻,其特点为不直接使用比喻词语,但句中本喻体之间存在比喻关系。“螟”为吃禾心的害虫,在秋收之际,伴随着它的肆虐,谷粮之灾成为燃眉之急。“民以食为天”,勤于桑麻的陆游的儿子们也走上了贷粮助耕的道路。“牛毛”在蒋子《万机论》中为繁多之意,螟群过处,诗人以此比喻本应密植茂盛的禾苗而今呈现出的稀疏衰败之象,兩相对比,更显诗人对灾情的唏嘘。
  例(3)为寄喻(喻体),亦称换喻、借喻,其特点为隐去本体和比喻词语,只出现喻体来代替被比事物。“马”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激情与奋斗,地位极高。陆游宦海沉浮多年,几经进退的为官生涯让他身心俱疲。因此,他将垂垂老矣的自己比喻为“疲马”,将身上浮名、各方官责比喻为负重之“驼”。包袱背了一辈子,心也累了一辈子。因此解开束缚后,无官一身轻,从此海阔天空任我行。
  例(4)为双喻(本体+喻体1+喻体2),其特点为本体被同时比喻为两个喻体,两个喻体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和联系,比喻词语常出现在本、喻体间,但有时省略。《六经》作为六部儒家传世经典,曾为王室贵族所独有,后被统治者普及。《六经》不但是陆游家庭教育中的必备内容,而且其重要性被诗人比喻为“日”与“月”。太阳和月亮带给人类光明,保证其正常生产生活的自然天体,亦是人类世界永恒不灭的阴阳本源。此刻陆游将其双双用来比喻,更有变化、有层次地显示出本体《六经》在其心中的重要地位。
  例(5)为连喻(本体1+喻体1,本体2+喻体2),其特点为在同一诗句里,两个比喻通过线条式的连接并列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语有时省略。“蜗舍”即蜗牛之壳,文中用来比喻窄小的居所。“鹑衣”即鹌鹑之羽,文中用来比喻单薄的衣着。陆游巧妙地用连喻展示出其清贫的生活状况。既符合衣食住行的联想心理规律,又为下文身贫志坚埋下伏笔。虽然拮据困苦,但他面对子孙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告诫他们要安贫乐道勤于学业。
  例(6)为骈喻(本体1+喻体1,本体2+喻体2),其特点为在两句诗句里,各有一个比喻出现,呈相互依存的对照关系,比喻词语常出现在本、喻体间,但有时省略。“沛然”出自《孟子》,指水充盈、盛大的样子。“卓尔”出自《论语》,原指高高直立,后衍生为形容德行方面超越他人,取得成就。六艺智慧浩如江河,在钻研过程中,采用了“大禹治水”和“庖丁解牛”两个典故作为喻体,去诠释如何“领会主要精神,顺其自然”梳理知识脉络,进而掌握规律得心应手的方法。两喻体间存在明显的相依相存的逻辑关系,借以表达其对儿子钻研技术,进而学有所悟、所得、所成的殷切期望。
  例(7)第一句为较喻(本体强或弱于喻体),其特点为在比喻的过程中,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进而用来强化本体的某一特征。句中常省略比喻词语,多现“不及”“胜于”“比……更……”等标识字样。“不材之木”出自《庄子》,指无用之材,本为贬义,却被庄子赋予了“积无用为大用”的哲学之理。“自跃之金”出自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原指金子在炉中发光,形容人才难掩,本为褒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正因优秀,所以凄惨早夭。所以,在“福”与“祸”这两个对比点上,喻体“木”与“金”均要强于本体“福祸观”,进一步表现出陆游此刻明哲保身之念。
  例(7)整体为博喻(本体+三个及以上喻体),其特点为连用三个及以上不同角度和侧面的喻体比喻同一个本体,颇似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提到的“车轮战法”。前两个喻体在上文已经提及,此处不再赘述。“野鹤”出自《诗经》,指闲散自由的隐居之士。“桐爨”出自《后汉书》,指大材小用,栋梁被毁。陆游认为,与其车屋亮翅、受控于人,不如“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与其被焚,焦尾成琴,不如自在生长,数叶迎风。所以此刻他连用四个喻体来阐述其极为推崇的道家出世思想,与《庄子·秋水》中的“龟曳尾”之意十分契合。   二、各有侧重的比喻特点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比喻对于诗文思想内容的表达,起到了侧重性的润饰作用。赵克勤在《古汉语修辞简论》一书中,将隐喻的比喻特点概括为“喻外形、喻性质、喻状况和喻道理”。其实,其他类型比喻的特点亦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
  (8)“八十老翁头似雪,柯桥送汝泪频挥。”(《子坦今秋盐官市征当满作绝句寄之》)
  (9)“我死汝应传钵袋,勉持愚直报明时。”(《示子聿》卷)
  (10)“余年尚几何,嫋嫋风中烛。”(《寄子虞》)
  (11)“马能龙作友,蚋乃瓮为天。”(《六经示儿子》)
  例(8)为比喻外形特征,其特点是运用喻体的某一鲜明特点,对本体的外部形象进行比照式的描摹勾勒。“雪”为降于寒冷空气零度以下的白色结晶,此处用来比喻诗人的发色。以雪喻发,陆游并非首创,在唐代便有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可见雪花之白与诗人们所要描绘的苍老之色十分契合。子坦系陆游第四子,时任主管盐务官员。送其上任时,已垂垂老矣的陆游浊泪纵横,那雪白的头发此刻遮不住一位老者被岁月的侵蚀,更遮不住一位父亲盼儿早归的耄耋之心。
  例(9)为比喻内在潜质,其特点是运用喻体对本体的内部本质与属性进行强调。“钵”指钵盂,“袋”指袈裟。“钵袋”亦作“钵帒”,原指佛师传佛法于徒的圣物,后衍生为由师父授予徒弟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陆游将其比喻为自己想要教给儿子的勤勉好学、踏实正直、报国为民等家风,意在强调衣钵的传承。在深受其祖父陆佃、父亲陆宰影响的他看来,传之以财不如传之以才,传之以才不如传之以德。当如是,方可真正家业不绝。
  例(10)为比喻现有状况,其特点是运用喻体对本体现在的处境进行具体化的描绘。“风烛”出自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指人生已入垂暮之年。烛火本就微弱,此时处于风中,摇曳扭动间随时可能熄灭。陆游以此比喻自己久病“烂熟”之身的垂危之态,对于以烛火为主要照明工具的宋人来说,形象又熟悉,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11)为比喻说理,其特点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抽象枯燥的道理,有先喻后理、寓理于喻和借喻发挥三种形式。马在《易经》中被视为“乾”,是天的象征。因此当其择友,就会选择比其更为尊贵的民族图腾——龙。而蚋为小蚊,胸无大志,所以当其仰视,一个小小罐盖即为其憧憬极限。陆游深知高度决定视野、选择决定命运的道理,因此寓理于喻,希望儿子在年富力强之时不负韶华,能饱读诗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追求卓越。
  三、人物互间的比喻方式
  比喻最大的魅力在于引起人丰富的联想,余味不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触物圆览…‘合则肝胆”来阐述不同比喻方式带来的效果。在教育子孙的过程中,陆游十分注重运用多样的比喻方式,通过巧妙安排人与物的结构,让自己的思想更易于被子孙理解、接受,提升了教育实效。例如:
  (12)“我钻故纸似痴蝇,汝复孳孳不少惩。”(《示子聿》)
  (13)“柯桥道上山如画,早晚归舟听橹声。”(《得子聿到家山后书》)
  (14)“虽甚颜原贫,尚勝夷齐饿。”(《短歌示诸稚》)
  例(12)为以物喻人,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传统手法,其特点是借喻体事物的某种特质来强调本体人物的对应特征。“蝇”指苍蝇,一般为家蝇,最喜肮脏腐臭之物,驱赶飞散后很快又在原处聚积。因其生存习惯和传播疾病被世人厌弃,在诗句中出现时常为贬义。然而此处,陆游却反其道行之,选取蝇之“痴”大作文章,来比喻自己对典籍学问之“恋”。他以自身为例勉励儿子,要持一颗不挠之心,以勤为径攀登书山,钻研学问九死不悔。
  例(13)为以物喻物,其特点是在本喻体两个事物间找到同一性的某种特质,以使本体更加丰满。子聿是陆游年龄最小且陪伴他时间最长的儿子,深受偏爱,现存的“一百八十余首家训诗中,有八十三首是写给‘子聿’的”。所以当子聿偶尔外出之时,他倚门盼子早归。当得知幼子已经还家,面前的所有景物似乎都变得美丽。诗句中以“画”来比喻柯桥旁的普通山丘,既烘托出了眼中的景物之美,更抒发了心中的见儿之喜。
  例(14)为以人喻人,这种手法并不常见,其特点是喻体往往为世人耳熟能详,且身上带有显著特质标签的名人志士。“颜原”是春秋末年颜回和原宪二人的并称,系孔子优秀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以安贫乐道著称。“夷齐”是商末周初伯夷和叔齐二人的并称,系孤竹国君之子,逃亡期间忠于故国绝食而死。同样身处逆境的陆游以此四人为喻体,训诫子孙要和自己一样向先贤学习,深切地表达了对其仰慕之情和仿效之志。
  总之,陆游擅用比喻,其有形有神、有情有理的语料体现出广博的学识、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想象,在艺术技巧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比喻词句间的用心良苦,又较好地展示出“父子更兼师友”般的亲子体验、兴趣导向、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的诸多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十分值得后人借鉴和宣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