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芒果街的小屋》和《走钢丝的小女孩》的对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芒果街的小屋》是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女孩埃斯佩朗莎在芒果街的生活经历和获得成长的故事;《走钢丝的小女孩》是当代英国女作家艾玛·卡萝尔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女孩露易历经重重阻碍,最终弄清自己的身世,实现梦想的故事。从题材上来说,两部小说的故事内容均与女性成长有关;从体裁上来说,两部小说都属于儿童类读物,不失为青少年成长励志的优秀故事读本。本文拟从自我建构、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将两部小说加以对比研究。
  关键词:《芒果街的小屋》 《走钢丝的小女孩》 对比研究
  芒果街的小屋是一所位于芝加哥墨西哥移民社区中的红色小屋,埃斯佩朗莎同家人搬到这里,却完全不属于这里,因为陌生人来到这里会感到一种“恐外”的氛围,不同肤色的人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与障碍。埃斯佩朗莎透过自己的眼睛感受到这种孤立和排斥,从搬到芒果街那天起,她一直不喜欢自己家那破败不堪的红色小屋,想要逃离出去,梦想着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不用总是搬来搬去。通过不懈努力,埃斯佩朗莎终于走出了芒果街,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她深知芒果街上有很多根本无法走出去的同胞,所以她要用文字和写作来书写那些留在人们身后的故事,打开他们通往世界的大门。在《走钢丝的小女孩》中,主人公露易从小被母亲遗弃在齐普乔马戏团,但她不甘于每日重复地干着卖票和为演员缝补衣服的工作,总是想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登台表演走钢丝的机会,梦想成为马戏团的明星演员。尽管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但露易顶住了各种压力,最终成功穿越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两部作品都属于女性成长小说,二者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不乏各自的特点。本文将从自我建构、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对两部小说加以对比研究,以便读者对两部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自我建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埃斯佩朗莎是《芒果街的小屋》(TheHouse onMangoStreet,2006)中四十四个独立短篇故事的“主人公”。她通过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观察周围邻居的生活,观察女孩子们在男权意识形态下的婚姻状况,逐渐坚定要通过努力走出芒果街的决心。她一心想要过与身边其他女孩不一样的生活并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这表明埃斯佩朗莎的成长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和构建的过程。“我们之前不住芒果街,之前我们住鲁米斯的三楼,再之前我们住吉勒,吉勒前面是波琳娜,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座充满哀伤的红色小屋,这座根本不属于我的房子”。当学校的嬷嬷指着那栋连衣衫褴褛的人都羞于走进的破败公寓,问埃斯佩朗莎住在哪里时,她的自尊受到伤害,第一次对自身阶级身份产生思考。当随家人一起搬到芒果街后,埃斯佩朗莎得知“猫皇后凯西”是个只能做到下周二的白人朋友,因为每次像埃斯佩朗莎这样的人不断搬进来的时候,他们都会选择搬走。埃斯佩朗莎從凯西的身上看到了白人骨子里的优越感以及存有对他们这样的移民的身份偏见,她第一次对自身族裔身份产生顿悟。当看到漂亮的拉菲娜每个周二都被丈夫锁在家里,只因丈夫担心她的美丽被别人看到而令她被别人拐跑,埃斯佩朗莎第一次意识到芒果街的女性不具有独立的自我身份,这引发她对自身的女性身份的思考。“有一天家乡的人们会好奇我要带着我的书和纸去哪里?为什么会远走他乡?因为我长大了,选择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通过对自身阶级身份、自身族裔身份以及自身女性身份的几次思考,埃斯佩朗莎实现了顿悟,完成了对梦想的构建,对自身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在《走钢丝的小女孩》(TheGirlWhoWalkedonAir,2014)中,年仅四个月大的露易被母亲遗弃在齐普乔马戏团,不甘心只卖票和为演员缝补衣服的露易悄悄地练就了一身走钢丝的本领,她一直梦想着成为马戏团里的明星演员,却屡屡遭到马戏团老板齐普乔先生的拒绝。巧合之下,露易遇到了享有盛誉的大马戏团的老板威尔比拉福德先生。她急于想证明自己走钢丝的表演天赋并且成功地引起了威尔比拉福德先生的注意。他对露易的表演天赋倍加赞赏,但也看到她身上争强好胜的性格。为了让露易效力于自己的马戏团,道貌岸然的威尔比拉福德先生对她施展了“欲擒故纵”的伎俩:在露易离开齐普乔马戏团走投无路时,他伸出援助,给予她食物,衣服以及一举成名的机会。不谙世事的露易一心想着早日实现自己的“明星梦”,果然一路冲破各种阻碍,追随威尔比拉福德先生前往美国。当得知自己要同另一个少年演员加布埃尔同时在钢丝上横跨美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时,露易第一次切实体会到名利熏心的威尔比拉福德先生的无情和贪婪。当得知妈妈的失踪也与威尔比拉福德先生难脱干系时,露易完全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他千方百计把自己带到美国是出于对母亲当年背叛他的一种报复,因为怀有身孕的母亲不愿意冒险进行横跨尼亚加拉大瀑布表演。
  露易从小心怀梦想,要登上大舞台,成为万人瞩目的杂技明星。杂技演员查尔斯·布隆丁成功穿越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场景让露易着实感到着迷和震撼,这更加坚定了露易想要成为明星杂技演员的信念。但当亲自看到布隆丁推着载有他年幼的女儿的手推车一起走钢丝的那一刻,无论露易怎样努力去想象,她都不能让从前那个她所崇拜的布隆丁的形象再回到她的心中了。女孩害怕的眼神让她觉得布隆丁拿孩子的生命来换取名利的做法实在太残忍。布隆丁的表演教会露易去思考自己走钢丝的意义和价值。在与威尔比拉福德先生的周旋和较量中,露易没有正面反抗他,她顶住一切压力成功穿越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并在最后借助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彻底揭穿了他的种种丑恶行径,使得他落荒而逃。最终露易找到妈妈并带着她一起回到了齐普乔马戏团。故事从齐普乔马戏团开始,也在这里结束,伴随着故事发展露易获得了成长,她逐渐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梦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埃斯佩朗莎和露易的成长都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和逐步自我构建的过程。
  二、语言风格
  《芒果街的小屋》类似于一部诗小说,由四十四个短篇故事组成,它们各自独立,又彼此相关。作者桑德拉·希斯内罗斯因诗歌和小说创作而赢得国际声誉。在该小说中,她采用了特殊的叙事视角,每个故事都从埃斯佩朗莎的视角出发,以儿童所感所想作为叙述者来展现儿童眼中真实的世界。“玫瑰花结”“糖果圈儿”“像面包圈的猫”“雪糕似的厚嘴唇”“玉米饼星星”“像枕头样的云朵”“兔子耳朵一样柔嫩的脚”“蝴蝶夫人”“眯眼睛的星星”,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以及透过孩子眼睛来看清本真世界。《芒果街上的小屋》具有诗化小说抒情性的特点。“所谓诗化小说,并非用诗的格律,诗的外在形式(如分行排列)来写作,而是用诗的透视,诗的技巧,诗的语言来写小说。”这种诗化的内在方式将诗的美融入小说中,正如文中所述:“我给瓜达佩婶婶读我自己写的诗:我想成为海里的浪,风中的云,但我还只是小小的我。有一天我要跳出自己的身躯,我要摇晃天空,像一百把小提琴。尽管当时瓜达佩婶婶的身体状况极度不佳,但她仍用有气无力的声音说道:‘一定要写下去,那会让你自由。”’从诗的内容不难看出埃斯佩朗莎对于生活的向往,虽然现实存在很多困难,埃斯佩朗莎依然坚持:“我得有一所房子,一所真正的大屋,一所可以指给别人看的房子,可这里不是,芒果街上的小屋不是。”《芒果街上的小屋》因其语言的抒情性而打动人心,也因埃斯佩朗莎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没有字里行间的感情外溢,就没有《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一举成名,是语言文字的抒情性赋予《芒果街上的小屋》鲜活的生命。   与《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作者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相比,《走钢丝的小女孩》的作者艾玛·卡萝尔是萨默塞特郡的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斯泉大学青年文学硕士写作班。艾玛·卡萝尔又是一位优秀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英语教师的工作使得她可以深入研究儿童的阅读习惯。作者的生活阅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艾玛运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露易逐步成长的故事。当得知齐普乔先生让加布埃尔表演走钢丝时,露易在失望难过之余并未放弃训练,因为“她渴望听到欢呼声,掌声,看到观众的笑脸,可以像布隆丁一样登上报纸头条,像他那样轰动全世界,受到无数观众的追捧”。这不难看出露易内心深处对于成功的渴望,同时读者也会产生疑问:露易何时能实现梦想?她能否实现梦想?尽管艾玛笔下的露易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但艾玛受现代思想的影响,她不断向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传递一种正义和梦想的信念。故事的最后,读者可以从朴实简单的文字中体会到露易的妈妈并没有像遗忘一把破伞那样丢下她,而是出于爱保护了她。齐普乔先生也不是故意处处刁难露易。为了保护露易,使她远离某种不同寻常的危险,他总是命令马戏团不停地往前走,要求她穿小丑服,把头发编起来放进帽子里等等。该小说没有晦涩语言的阻碍,有助于让情感得到更直接的流露并得到读者相應的反馈。在故事的最后,被爱包围着的露易高兴得一塌糊涂,相应地阵阵暖流也回荡在读者心中,这就是该小说简单通俗语言背后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每个人的梦想都与其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成长的动力源自于梦想,梦想的实现助力于成长。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房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不仅代表着可以居住的实体建筑,更代表着埃斯佩朗莎以及族裔移民困窘的生活处境。移民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子,也就意味着与外界获得了平等对话的权力,给予了他们合法、公正的生活地位。在《走钢丝的小女孩》中,尽管从小就被母亲遗弃齐普乔马戏团,但露易心中一直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梦想成为一名明星演员。历经重重困难和考验后,她终于成功穿越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除此之外,她还弄清了自己的身世并与母亲团聚。两部作品或抒情或通俗,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执着追求梦想的成长故事。她们的成长具有普遍意义:她们都不愿被生活束缚,不甘受命运摆布,为梦想的实现不断努力和坚持。她们的故事为当今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启示并给予了更多鼓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