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7版《射雕英雄传》与审美文化的当代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经典小说的影视改编,实质上是影视改编者的再创作,而生活在当下社会的改编者,其创作又必将留下当代审美文化的烙印,并且改编者出于满足当代受众喜好的考量,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当代人审美取向的影响。本文从这个方面出发,以2017版《射雕英雄传》为例,剖析其对经典文本的新阐释,探究审美文化当代性与影视改编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改编者 审美文化 受众 当代性
  金庸武侠剧与当代审美文化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不仅是改编者用当代眼光对其文本进行的一次新的阐释,同时也是改编者以当代观众的喜好为出发点的阐释,所以从不同时代对《射雕英雄传》不同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当代人的审美取向。
  一、改编者审美的当代性
  经典小说的影视改编,本质上就是改编者在当代审美的影响下对文本的一次新阐释。改编者既要承载原作本来所有的价值取向,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审美趣味上对作品进行再次阐释,所以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多多少少都会体现出改编者的审美取向。因此可以看出,影视剧主创团队的审美对作品改编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或表或潜的审美意趣,都会影响到作品最终的呈现。
  自2010年以来,金庸影视剧的翻拍主要是由工作室这种以商业影视为主的影视团队来进行的,这些主创团队的创作大多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过度迎合市场,从而在改编上更为侧重视觉效果与曲折的恋情。这一阶段翻拍的金庸剧过度追求话题性,“在商业化浪潮下,翻拍的金庸剧或武侠剧也越来越迎合当代大众的审美,逐渐偏离严肃深沉的原始内涵,沦为快餐式消费文化”。而大量粗制滥造、过度演绎爱情、靠炒作话题吸睛的跟风之作占据着荧屏银幕,这对武侠影视艺术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部分影视工作者已经发现了国内文化产业这种过于浮躁的风气,2017版《射雕英雄传》的导演蒋家骏曾发表了自己对近几年武侠改编的看法:“在前几年,古装玄幻之风骤起,有很多作品,我是真的看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飞,这些人为什么要爱,我看不明白,超乎了我对社会和艺术的认识,这些虚无缥缈的剧情,我实在看不下去,所以那个时候,我特别怀念《射雕》这样的作品。”
  基于2017版《射雕英雄传》主创者们这样的心理,时隔九年,一个新的创作班底与一群“90后”新面孔共同创造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射雕英雄传》。2017版的监制在谈及这次《射雕》的改编时说:“在改编上,每一版都有自己的处理和演绎。我希望这版尽量忠实原著,还原一些以前可能被忽略的场景或细节。”郭靖宇之前受访时也很直白地说:“没有人会在电视前面,为了看特效而看戏。电视剧的功能是给观众讲好故事,不是给观众渲染特效。”正如主创者所说的那样,他们的审美取向也都一一反映在此剧中。2017版《射雕》睁原著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在牛家村的初遇相识、醉仙楼中丘处机同江南七怪打赌,苦寻之后终于在大漠发现儿时郭靖等经典场景进行了还原,并且也在人物的服装造型方面尽量尊重原著,比如黄蓉女装出场时一身白衣金带持桨荡舟也是对原著情节的还原。从细节处见真章,可以看出这部剧想要踏踏实实做作品的诚意。
  关于这次改编,监制郭靖宇曾表明说,之所以重拍《射雕》,不仅是要向经典致敬,更是因为当下的年轻人需要有属于自己心中的《射雕))。影视剧的当代性关乎价值观问题,而价值观问题又决定了影视剧的质量,谈及此次改编,郭靖宇认为:“我们有能力做到的就是通过真正地把握时代文化需求的影视语言和叙事方式,并在尊重原著创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真正属于这个时代,贡献给这个时代广大观众的优秀作品。”
  二、受众审美的当代性
  每一次的改编都是以观众的喜好为出发点的改编,因为“电影没有起码数量的直接观众就不能存在”。“电影、电视的短暂历史,不断昭示着一个深刻而无情的法则——对于影视来说,观众,也只有观众,才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这不仅给艺术家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一研究观众、分析观众,也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又一维度,观众的反应和影视创作最具有互动性。”在一部作品的改编上,观众给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在什么时代,改编后的影视作品都会或主动或被动地从不同程度上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所以如果不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作为参照,改编作品是很难取得当代受众青睐的。因此改编者在对作品进行改编与创造时,除了考虑自身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之外,更应该重视的是电视剧受众的审美需求。
  近几年来,社会被快节奏的商业氛围所感染,文化产业也趋于浮躁,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受到了一定冲击,消费主义、狂欢主义逐渐占据了生活的重心。在这种浮躁的市场冲击下,金庸剧也逐渐沦为一种商业产物。前几年金庸作品的改编,以颠覆传统的武功概念、特效的展示与曲折的爱隋来吸引观众目光,甚至为了追求这样的效果不惜大尺度地打破故事情节和现实逻辑,对原著进行颠覆性的篡改,比如在于正版的《笑傲江湖》中,竟然将东方不败改编成了女人。这样的影视剧改编虽然一时吸引了流量,却坏了武侠剧的口碑,受众们对此也不买账。
  正是在这种焦虑的文化氛围和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又重新怀念起了传统的文化模式。在这个玄幻剧、爱情剧泛滥的时代,在这个经典名著被大刀阔斧改编的时代,观众们的审美需求在一轮快餐作品的轰炸下已经悄然改变,在这个时期他们更希望看到一部踏实的作品来改变一下口味。2017版《射雕英雄传》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横空出世。这部作品不再是为了吸睛而进行过于夸张的改编,创作者们重新回归原作,以再现金庸原作为卖点招揽观众,以回归原作、尊重原作作为一个策略,希望以此吸引观众的目光。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成功了,2017版《射雕》从开播以来点击率一路走高。
  三、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阐释
  随着社会意识的进步,观众的要求和接受能力越来越高,大众的审美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变。观众们除了对还原原著本身的期待外,也期望看到新鲜的事物,期望看到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改编。倪匡说:“不同时代会有自己不同的阐释角度,只有从自身时代的思潮和需要出发,才可能使观众产生共鸣。”改编者在创作过程中会揣摩受众们的欣赏趣味与审美需求,从而尽可能寻求改编剧与当代观众需求的契合点,必须在旧版本的基础上体现当下的时代特点和新意,才能给观众带来认同感和新鲜感。
  2017版《射雕英雄传》把创新的焦点投放在“人性”的张扬表现上。“关于人性化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善恶界限的模糊,反面人物的性格發展更加丰富,转变也有迹可循。”在2017版的《射雕》中,编剧充分贯彻了这一理念,在对杨康、欧阳克等的反派人物的设计上与原著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其增添更多的人性化色彩,使得反派角色不再单一单薄化,而是更加饱满立体,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如,在《射雕英雄传》小说中把欧阳克塑造成一个淫荡又狠毒的白驼山少主,但在2017版电视剧中编剧改编了几场戏,不但还原了小说中当黄蓉设计把欧阳克压在大石下,生死攸关之时还叮嘱黄蓉不要说出真相,以免被欧阳锋知道会杀了黄蓉的戏份,还增加了生死离别之际,他和欧阳锋哭诉身世,道出身份后父子相认的新戏份。这样的改编使观众对欧阳克这个狠毒淫邪的反派多了一些同情,为其增添了几分人性,也使整个角色变得更饱满立体。
  新版《射雕》的编剧也为杨康增加了一些新的戏份。比如在双亲亡故时,雨中狂奔寻求自我的戏份,还在感情线上增加了在穆念慈与父命,以及荣华富贵间挣扎的戏份,以此塑造杨康矛盾的个性与其内心的动摇和挣扎。这些戏份的增加凸显了杨康内心的挣扎。在亲情层面,他难在生父杨铁心和养父完颜洪烈之间抉择;在国家层面,他难以在金与宋之间选择;在爱情层面,他难以在对穆念慈的感情与割舍金国小王爷的身份间选择。其实在第十九集的时候,编剧就已经借杨康之口给他自己下了定语:“我注定是个不义之人。”一些观众认为,这些改编是对杨康的洗白,但导演对此回应说:“我觉得不是洗白,而是更立体化。正所谓坏人不能说他完完全全就是坏的,他肯定也有内心的挣扎。杨康这个角色尤其复杂。”
  2017版《射雕》试图在价值取向和大众审美之间寻求一个“结合点”,虽然有些方面处理得并不成功,但至少看到了当代审美文化方面的一些转变。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以及审美文化的更迭,将来《射雕英雄传》也许会迎来其他版本的翻拍,但如何使翻拍作品既不过度商业化,又能充分满足大众日益变迁的审美需求,正是当代审美文化给影视改编提出的一个严峻考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