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请不要再“绑架”孩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龙应台把父母之爱理解为“目送”,可现实中很多父母把它成了“押送”。他们把子女架上爱与希望的高台,一旦跌落,似乎就是整个家庭建构的轰塌。某种程度上看,把子女放在家庭第一位的父母,像极了穷途末路的赌徒。他们把所有宝押在唯一赌注上。
  《中国青年报》曾有统计,说安徽毛坦厂中学陪读家长已经超过学生的一半。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父母,是在用牺牲自己的生活来栽培孩子的未来。那淌着汗水的眉头,笑出褶子的面容,透露着一种将自我全盘交付的悲壮。而实际上,家长们这样的“自我牺牲”,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迷失。自我迷失的家长们,又怎能让自己的孩子真正找到自我,从而使他们真正为自己去学习和生活。
  盼望子女成龙成风的父母,多半是因为自己希望破灭,于是将重任寄托给下一代。可是作为子女,也会希望父母有自己的人生。心理学者武志红谈“家庭中最重要的不该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个体生活的完整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為子女提供更多想象空间。被置于首位的子女,往往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伤。他们多半承担了父母过高的期望,或者和莉迪亚一样,被强加了父母的梦想。
  2017年一月,深圳有个15岁少年自杀。他最后写在作文里的文字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从前,我是个非常听父母话的孩子,但时光飞逝,他们给我的爱我开始觉得沉了,想去推开,但我每每用力,换来的是更多沉重。”即使你全心全意为子女付出,可孩子们也常常会感到受不起这份被捧得太高、压得太死的爱。因为一直被放在首位小心呵护,所以他们从小到大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世间事物无论好坏,有了尺度和分寸才算美好,爱也是。父母说“你长大应该……”,慢慢孩子也懂了“长大了我应该……”
  1岁会写字,2岁识千字,魏永康本是名噪一时的神童。为弥补自己当年没高考的遗憾,母亲从他8岁起就下岗专职照料。穿衣洗脸只是平常,牙膏要挤好送到手里,甚至读高中时还会亲自把米饭喂到嘴里。他13岁考上重点大学读本科,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得知此事的母亲翻脸了,她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下去。幸而,经历挫折以后,魏永康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逐渐适应了社会,结婚生子,泯然众人,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为孩子付出一切”,一直是中国式家庭的一种悖论。这种付出往往会演变为孩子的沉重负担,最终损害亲子关系。孤注一掷的父母,一生在“牺牲”中放逐,何处是自我?负“债”累累的孩子,一生在报恩和偿还中度过,何尝能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