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华罗庚的小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勤于思考
  华罗庚上初中时,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同学们在假期里读胡适的《尝试集》,并写读后感。《尝试集》的卷首有一首七言诗一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读了这首诗后,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这首诗在逻辑上犯了错误。于是,他在所写的读后感中分析:诗中的第一个“尝试”是说尝试一次就成功的事情世界上是没有的,诗中的第二个“尝试”是说自古以来的成功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两者的意义迥然不同,不能把第一个转化为第二个,更不能用后一个尝试否定前一个尝试。
  当时,胡适是一个很有名的文人,而华罗庚不过是一个14岁的初中生。一个初中生竟敢批评胡适这位名家,有人认为他太狂妄。其实,这体现了华罗庚勤于思考的习惯。华罗庚如果不勤于思考,深入分析,能发现胡适逻辑上的错误吗?
  华罗庚正是有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才能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然,1930年,他是不可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数学论文去纠正一个大学教授的错误的。
  善于阅读
  华罗庚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不死记硬背。就看书而言,他的看书方法别出心裁。
  看书时,他不是把每本书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而是首先竭尽全力把书的内容弄懂,然后再去看下一本書。在看下一本书时,他不像看上一本书那样精细,对上一本书中已经学到的知识,并且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他就一眼带过;对上一本书中没有的内容,他就会精心细读。
  华罗庚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这样说:“念书不一定要每次都从头念到尾。应该在重要的地方花费更多的力量,而不能平均用力。”
  勇于创新
  华罗庚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了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与一些同学师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所总结出来的被一些学者称为“华氏直接法”的学习方法,就是勇于创新的产物。
  华罗庚不仅是著名数学家,而且对对联也颇有研究,常写出令人称道的对联。
  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考察团出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担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叔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大家便谈古论今。
  有人即兴出了上联“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这里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又语意双关,隐喻钱三强的名字。要求下联要以数字体现古代文化,又要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大家一时难以应对。
  过了一会儿,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勾、股、弦则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成员、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罗庚的下联对得如此巧妙,在场的人都齐声喝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7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