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服饰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服饰文化的历史大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为聚中在边远的区域,中国少数民族长久的处在自然经济状况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少,以是其独具风格的服饰文化得以无缺地保留下来,不管质地、纺织、色彩、款式、工艺、装饰等诸方面,都各具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与众不同。各民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演化,构成瑰丽而具备东方特点的形制风采,在世界上标新立异。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民族服饰;民族文化;哈尼族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服饰特点
  (一)哈尼族文化与服饰特点
  1.民族概况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重点散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首要从事农业,擅长种茶。哈尼族栽种茶叶的历史十分长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闻名天下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区,哈尼族区域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有本身的言语,并有三种方言,相互之间的差别很大,不能相互通话。
  2.宗教信仰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觉得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拥有保护神性子的寨神、家神等,必需按期祭奠来乞求保佑。而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需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社会中,他们觉得神灵幽魂有主次之分,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他们觉得这些神灵要按时祭奠,是不能怠慢的。哈尼族的每一个村寨都有大众的龙树,有的场所如红河南岸一带另有家族本身的龙树,他们觉得“龙树”是人类的保护神。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并不大。
  3.文学与天文历法
  哈尼族的传统文学是口头文学,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并且不断充实的。神话传说和“史诗”是哈尼族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祭龙春规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讨媳妇的歌》等,反应了哈尼族人多神崇敬的宗教理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风俗,是认识了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识和习俗的重要资料。在云南的哀牢山哈尼族传播着哈尼族迁移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这记载了哈尼族漫长坎坷的迁移历程。在哀牢山区,哈尼族将一年分为三季,“造它”为冷季,“渥都”为暖季,“热渥”为雨季,每季四个月,表现出了顺应哈尼族农业生态梯田农耕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哈尼族在“三季候”区分以外,另有物候历的划分。物候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按照哀牢山气候的转变、植被的变化、动物(主要是鸟、虫等)转变的顺序来肯定月份及计划农事活动。哈尼族的历法,是对自然生态、自然规律的逐渐了解而逐渐发展的。
  4.风俗习惯
  哈尼族是父权制家庭,男性主管生产、出售家畜等大事,主妇则承担家庭杂务,如豢养牲畜,烧火做饭等。能多生儿子的女性,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与丈夫基本同等。在父亲逝世后,宗子则迁入母房执行家长职责,瞻养老人,次子结婚后则分居自立门户。在以前,哈尼族无子也不能招婿上门,如今则可以招婿上门,也可以与其他民族通婚。哈尼族名字有乳名、小名和大号之分,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名字。大号只在背诵家谱、给小孩命名或比较隆重祭礼仪式上才使用,用得最普遍的是小名。如今哈尼族在取名字时,仍然保留传统的“父子连名”的习俗。
  5.服饰特点——古朴奇特
  哈尼族的服饰独具特色。哈尼族喜爱用藏青色的布料来做衣服。哈尼族男性喜欢头上裹黑色或白色的布包头,老人会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穿布鞋或木板鞋。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性身上则穿右开襟上衣,沿着大襟镶两行大银泡。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时,小伙子们会把斑斓艳丽的羽毛或鲜艳的花朵插在头上。澜沧一带的男性裹黑布包头,身上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双侧绣几何图形。女子的衣饰各个地方都各有特色。红河区域的女性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钮扣,下穿长裤,盛装打扮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以及裤脚上,都会镶嵌几道彩色的花边,坎肩以挑花做边饰,穿高筒尖头绣花鞋。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女性,下身穿着长度到膝盖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平常大多打赤脚,喜庆节日时喜爱穿绣花鞋。女子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年龄较大的女性在头顶盘辫子,用黑或蓝布缠在头上,或者戴帽子,帽子上镶嵌着大量的小银泡、料珠,或者是垂下大量用丝线编织的流苏。也有的喜好用银链以及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前的装饰。澜沧的女子喜爱戴大银耳饰。节日的哈尼族女子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出斑斓的图案,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美丽的璎珞。
  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纪,就要摘掉头上的帽子,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暗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哈尼族的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会把牙齿染红,系上围襟,身上戴上银饰,这表示了她已经成熟,能参加“串姑娘”了。哈尼族成年女性大多编双辫,并且会把辫子缠绕在头上。墨江的部份女性会系上白色或粉红色围腰,婚后则改系蓝色围腰,系围腰的高低大小是分辨女子是不是成婚了的标记。
  哈尼族的衣饰一是为了在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下坡行走便利;二是便于在梯田中劳作,这体现出哈尼族服饰对于哀牢山的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的适应性。哈尼族服饰的装扮,是梯田农业的纪录和象征。比如:哈尼族衣服上的图案和银饰的摆列,就好像层层梯田似的重重叠叠,埂回堤转,服饰中的“水车花”图案和护心镜上的螃蟹,鱼等都直接反应了他们对水的崇敬心理。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内容丰富,绚丽多姿,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其所具有的鲜明个性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是表现诸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只要到过少数民族地区或对少数民族服饰稍有了解的人,就不难对一些服饰在民族文化层面上作出区分。少数民族服饰中不单民族之间存在着区别,就是在民族内部,支系之间以及地域之间也都有明显的分歧。在中国这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里,因为经济生活,文化素养,自然环境和地域气候的不同,导致了民族服饰风格独特,多种多样,应该说这是民族服饰的特征之一。
  少数民族服饰是当地人们适应自然环境后产生的,也是民族精神的气质表现以及社会意识,审美心理等形象的反应。可以说,在每个少数民族的衣饰表象中,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只有领会了与其表象相关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了解民族服饰,掌握它发展的相关规律。各民族服饰在漫長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演变,形成美丽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制风貌,并通过民族的传承方式,循环不息,代代相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7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