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针对《论语》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详细分析,旨在为小学教育人员提供教学指导意见,从而帮助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36-01
  1.《论语》对小学语文学习内容的影响
  1.1小学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孔子说:“君子不器”,是指君子就要博学多才掌握多项技能,而不应只具有一门知识和技能。孔子传授他的弟子们“六艺”,教弟子如何涉政,例如去到周围国家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统一而论就是孔子通过文学、言行、忠义、诚信四方面着重教育学生。这就是孔子将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教材内容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现阶段这一教育思想已逐渐对我国教育界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规范产生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规范中明确指出:语文的学习要注重增强小学生的品德与审美,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全方位培养德、智、体、美四方面的共同进步。
  1.2将《论语》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儒家思想自汉代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占据核心地位,所以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儒家思想在《论语》中得以体现,其与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现阶段多数小学的教学中加入有儒家思想代表的文章,其中也不乏有许多《论语》知识。对于此,《论语》已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育期间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2.《论语》对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影响
  《论语》中所体现的语文学习观念能够帮助小学生找到与自身情况相符的语文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2.1引导小学生形成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
  孔子曾这样教导自己的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指对某件事而言,知道就是知道,不说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假装明白,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智慧。小学语文知识博学且印象深刻,小学生要从小就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唯有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并取得进步。
  2.2引导小学生通过“多闻”、“多见”获取语文知识
  孔子教育自己的弟子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并要多读、多闻、多见才能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面,记住知识就是求知的开始。要记住学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消化和理解真正掌握学问。孔子倡导弟子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说在学习期间不要不敢发言,要勇于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即使错了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形成爱思考的学习习惯,找出多种解答方式。
  在小学语文学习期间小学生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记住日常学习中和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每天积累一点,长此以往就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此之外,小学生还要养成发散式思维,如果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思想,自己的语文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反之,在学习期间要活跃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会使用发散式思维思考语文知识,由此自己的学习质量将会获得质的飞跃。
  2.3引导小学生通过实践理解语文知识
  孔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就要“学以致用”,就是指学习的知识能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要学会使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孔子还要求弟子要少言多做,说话多几分谨慎,而做事要多几分勤快。针对“学”与“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学”是进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行”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行”比“学”更重要,只有先“行”才能更好展开“学”。这种学习思想在当今小学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中有所体现。通常情况下,小学生不会写作文,想不出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要想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明确表达就需要增强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所以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就要对实践体验提起重视,《论语》中有关语文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研究至今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3.《论语》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
  首先,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语文老师要针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进度和小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由此一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增强语文学习效率;其次,学习兴趣的激发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此,教师就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与学生做朋友,在课堂教学期间为学生营造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学生喜欢老师,之后喜欢上语文学习,这是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结束语
  综合上述所言,通过研究《论语》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期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也要形成谦虚的学习態度,在课堂学习期间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文素养,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显常.论语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