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材料作为语文课程写作资源研究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古文史不分家,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时,应积极从教材、课外阅读、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媒体网络中充分挖掘历史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历史材料 语文课程资源 写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文史交叉与融通的语文教改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7SJB200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93-02
  当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变得更加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如何搜集和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写作材料涉及很多方面,历史知识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把历史材料作为写作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既响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又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文史学科的交叉与融通,还可以养成学生积累的习惯,并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增加写作的文采,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那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成为写作的教学资源?事实上,简单来说,写作材料就是写作当中用到的一些优美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成语寓言、历史典故、古今人物等用来美化文章的材料。结合高职语文写作的特点,此文所述历史材料主要指的是写作当中运用到的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材料,主要包括有历史依据和历史记载的史实以及大众公认的传说,包括名言警句、成语寓言、历史典故、古今人物等。
  首先,可以从各类教材中开发历史材料,这里的教材并不局限于语文教材,我们学生在中学所学的历史教材也可以充分利用。在各科教材中,语文与历史是历史材料含量最多的。 写作既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模块,语文教材同时又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材料,在语文教材中开发历史材料是一个非常便捷的方法。文史自古以来不分家,语文课本上很多经典作品,尤其是文言文,很多也是优秀的历史性作品,比如《史记》、《左传》、《汉书》等等,这些都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此外,充分利用语文课本里的历史知识,也有利于对教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语文能力,包括表达与写作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语文学者、教育者开始重视在语文教材中发掘写作资源。而历史教材蕴含的历史材料更为丰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历史教材中开发写作材料是学科交叉与融通的表现,促进了语文与历史的学科整合。历史教材里面承载了中外历史上的各类重大事件,著名人物数不胜数,还有层出不穷的历史典故。历史课本本来就通俗简洁,有趣味性,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学生在历史教材中开发写作资源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平日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示相关的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去历史教材中收集材料,为开发写作材料做好铺垫。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挖掘成语典故,并加以汇编,写作中经常用到的,比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负荆請罪、破釜沉舟、约法三章、四面楚歌、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等等,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积累和整理,并且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除了历史典故,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灿若群星,到了高职阶段,学生在影视剧和书本上也接触到很多历史人物,假设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学生会掌握更多的历史人物,而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不尽相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同一个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会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毫无疑问,这将成为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对写作资源的开发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可以从各种课外阅读中开发历史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很多感触,再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不但有利于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获得很多的写作材料。2009年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尊重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从中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完善人格”。 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开发写作材料,既是课标要求的体现,又是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把这些历史材料积累和整理出来,也会成为一笔丰富的写作材料。 细言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指定一些课外阅读书籍,首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有好几篇是节选自《史记》的,以前初中时所用的教材同样也选了《史记》的文章,学生对《史记》的经典性已经非常了解,推荐阅读也比较容易接受。《史记》里刻画了无数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包含大量的成语故事,名人名言更是俯拾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等早已流传千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积累《史记》中的材料,对其中记载的故事进行讲述,对其中刻画的人物加以分析,总结出人物的精神特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写作时加以灵活地运用,从而解决作文写作时材料匮乏的难题,尤其是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史记》里的各色人物和故事都可以成为论据的重要来源。当然,我们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史记》52万余字,有些也难懂,可以选择里面部分章节让学生阅读。其次,儒家经典《论语》也是极好的写作材料,学生从小学时就有所了解,中学到现在也学习了其中不少篇章。《论语》在修身、治学、从政、交友、仁义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当中包含许多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值得认真品读,其中的名言、思想以及观点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写作资源。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品读之后完成读后感,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不仅积累了写作材料,还可以提升写作能力。   再次,我们可以从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中开发历史材料,这是由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语文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课程标准》也指出“学校应结合当地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积极利用和开发本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扩展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满足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开发和利用本地历史资源,就是挖掘本地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精神,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用心灵去解读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感。从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中开发历史写作材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名胜古迹,感悟历史人文情怀,袁宗伍先生在文章《怎样开发写作资源》中提到,“名胜古迹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深厚的人文寄托,有些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游览名胜古迹,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让他们领略到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这些就是写作的绝好材料。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熟悉本地风土人情,开发民俗民风写作材料。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开发利用的资源。比如我们本地南通,历史文化名城,通江达海,“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被誉为“北上海”、“中国近代第一城”,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先后走出了一大批有广泛影响的名人,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晚清君主立宪派领袖张謇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学生可以实地考察张謇纪念馆、南通博物苑以及啬园(张謇墓)等名胜古迹,在无形中对张謇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和认识,参观结束可以完成相关写作训练,再不会无话可说。
  最后,我们可以從各类媒体网络中开发历史材料。随着各种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涉及众多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它们大多符合史实,但其中有很多以史实为基础,根据剧情需要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使得历史人物和情节有失真的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多观看优秀的作品,比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等,这些与真实历史契合度比较高,学生受影视剧启发,可以去查找相关的历史材料,积累大量历史知识。同时,影视作品良莠不齐,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观看过程中,对于那些与历史不符的情节和人物要加以批判,如果学生要质疑,势必要去查找历史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积累历史材料。比如前一阵子热播的《延禧攻略》,里面魏璎珞出身卑微、且机智善良,勇斗妃嫔,是紫禁城后宫的守护者,而且还能辅佐皇帝,堪称全才,其实,魏璎珞勇斗后宫是非常不合理的,在清王朝,阶级固态是非常重的,宫女不要说和皇上说话,一辈子可能都碰不到一面,即使家族身份显赫,也不可能无法无天的生活在后宫。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也会质疑真实性,自然会去搜集她的原型孝仪纯皇后以及乾隆皇帝的资料。此外,影视作品比较直观,画面优美,可以给学生造成视听冲击,调动他们观看的兴趣,肯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在以后的写作中,自然而然就会去运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制订.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2]段兆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理与策略[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
  作者简介:
  李玲(1981—),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