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教辅用书组织高效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辅用书”,顾名思义是“教学辅导类书籍资料”的总称。它是一种辅佐教材的参考性书籍,往往由知识讲解和练习题组成,比如《课课通》《教材完全解读》等;亦有纯练习题式的教辅资料,比如各类单元练习试卷以及一课一练式的《补充习题》《课课练》等。在本文,笔者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编写、江苏省教育厅规定统一使用的《语文补充习题》(以下简称《语补》)和由江苏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通过、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课练》(以下简称《语课练》)为例,就如何利用“一课一练式”教辅用书来组织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略谈本人的思考与实践。
  《语补》《语课练》中习题是按照“一课一练”的形式来安排。虽然每课一练的题目“异”多“同”少,但内容板块基本相近(每课内容大体分为“字词基础知识”“课文内容梳理”“课文重点句段品析”“同步拓展阅读”这几个板块)。一线教师在使用这类教辅用书的时候,一般都习惯在新授课结束后布置学生完成,然后批改、评讲、订正,以达到“检测”和“巩固”的目的。长期一成不变的作业方式和作业要求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语文教师在备课和实施教学活动时,若能根据每课板块内容巧妙整组,合理组织学生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完成字词基础题与梳理题
  “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中亮出的一面旗帜,所以“预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新一轮课改理念下的“预学”,不是传统意义中简单地“读读课文”“认认生字”,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以明确的任务代替笼统的口头布置,通过对预学结果的分析,了解学情、把握起点,从而确定更有效的目标和授课内容,它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为给学生“明确的预学任务”,为了使预学单的内容设计由重“知识型”向重“能力型”转变,许多学校组织一线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精心编写“预学单”,花费了不少时间和心血。其实,“一课一练”式的教辅用书中的部分习题作为“预学”作业布置学生,是再妙不过了,这既可以省去教师编写“预学单”的繁琐,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何乐而不为?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为例,《语课练》的一到三题、《语补》的一到三题涵盖了“看拼音写词语、四字词语填空、多音字、词组搭配、课文内容重点语段摘抄、人物形象思考”等。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几道题都非常适合在教学第一课时之前布置学生预学。这些预学作业题对于学生自学来说,难易适中,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思考“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而且它们题型丰富,有一定的思维含金量,不仅仅指向本课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更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因为要完成明确的“预学作业”,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然不能随意而散漫,必须专注投入。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自我积极思考所获取的知识要比“听受”所获取的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学生能学的自己先学,引发内心冲突的疑惑处再带到课堂,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效果显著。
  課中探究重点句段品析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动和深入,语文教学百花齐放,许多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给语文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但是,无论怎样改革,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语段或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
  关键词句的品析应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语段中去咀嚼;读重点段落也应纵观全文,整体考虑方能不偏离主题。在教学实践中,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却舍不得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相对完整地阅读感悟,仍习惯就着PPT,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来推进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一部分上课专注、基础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的确能跟着教师的“提问”踊跃发言,学有所得;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节拍”呆坐而被动地享受“现成答案”,更有少数学生的思想悄悄游离到课堂之外。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篇课文用两课时“教”完,学生上课也听了,回头再做教辅用书上涉及到的课文内容理解时,依然有很多学生一筹莫展。于是,教师利用午习课、晨读课再“炒”,甚至是讲一题学生做一题。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出现高耗低效现象。
  其实,好的语文课堂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和浅层次的一问一答,也不是老师的滔滔不绝,而是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沉下心来深度阅读,点燃起思维的火花,主动地去汲取知识的养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只有用脑子思考时,才能学得巩固,教师要考虑如何使课堂上正在学的或快要学的东西,成为思维、分析和观察的对象。”“课堂上一定要学生自己动脑筋,耐心而有分寸地激励学生在每堂课上多获得一点脑力劳动的成果。”
  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为学生设“默默读书的场”“积极思考的场”“自主学习的场”。像《语补》《语课练》“一课一练”式的教辅用书中几乎每一课中都安排了课文重点语段的品析题,教师可以用足用好进行导学。教师可以此为抓手组织学生独立沉下心来进行板块式阅读思考,在疑难处、有争议处适时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习,在思维碰撞中生成美丽的火花。
  灵活安排同类拓展阅读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并且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高年级每学期只安排25节课左右的课文,即使把书本中的内容能背得滚瓜烂熟也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浩如烟海的课外书籍,又让学生目不暇接,无从下手。在这种背景下,“群文阅读”“主题阅读”作为新兴阅读模式正悄然兴起,它们不仅能有效提高阅读数量和质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语补》《语课练》几乎在每课中都会安排相关内容的补充阅读资料,有的主题相同、有的结构相似;这些文章有的语言优美、结构巧妙,有的富含人生哲理、耐人寻味,有的描写人物、震撼灵魂……如果把教辅用书中的阅读题不加选择,不作组合单一地作为课后作业给学生完成,然后教师评讲,那将使教辅用书的作用大打折扣,同时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再组织学生阅读。
  教辅用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短文,可布置学生课前预读,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篇幅不长、短小精练的短文诗歌可以在课内整合成组,拓展阅读,以此丰厚课堂教学内容;对篇幅较长,构思巧妙或语言需要细细品味积累的文章则适合课后沉下心去读,并和课文对比阅读思考,还可以布置学生摘抄、吟诵、作批注等。仍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第13课《语补》《语课练》中分别安排的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蓝色的宝库——海洋》,这两篇文章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适合在教学第二课时前布置学生连同课文成组阅读一起预学,这样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可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第10课《语补》《语课练》分别安排的是文言文阅读和成语故事《塞翁失马》,这两篇文章篇幅很短,和课文关系紧密,适合在教学课文《螳螂捕蝉》时课上阅读更显得水到渠成;而《语课练》中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后所安排的《挑山工》《语补》,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安排的《索溪峪的“野”》文章很长,写法精妙,则适合放到课后在对比中细细品读。
  教学中,教师以课本内容为基点,巧妙地将教辅资料中的题目灵活地进行延伸、重组、再创造,在学生课前预学、课堂导学、课后固学中组成丰富的立体,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