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适度教育惩罚运用的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国学者埃尔菲·艾恩说,建立一种相互关爱的关系是帮助孩子树立优秀价值观的基础。这种相互关爱的关系并不是师生之间嬉皮笑脸、无原则、无纪律。师生之间要平等,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否则教育工作无纪律可言。教学的纪律不好,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奖惩制度 奖惩转化 家校合一
  有威信的教师进行的奖惩能唤起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而没有足够威信的教师在实施奖惩后,学生不能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就不能很清楚的认识事情的严重性和自己的不足。即使是名师对学生的最轻微的批评也比名声不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更严厉,这能激发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动机和决心。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各方面培养自己的威信。当然教师树立的威信绝不是权威,师生之间的友爱关系一定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果忽视这基本的信任和理解,师生之间的沟通将无法顺畅的展开。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奖惩首先要表明老师的一个态度,明确哪些行为是被赞成的,哪些行为是不赞成的,一定要旗帜鲜明。奖励、惩罚的条件要跟孩子沟通好,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但是提的条件要合情合理,孩子能接受,然后说到要做到,树立这个威信很重要。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时,老师应按照商定的规则惩罚孩子,将规则落实,不能随心所欲。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老师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制定奖惩制度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其一,奖主惩辅,奖惩并举。根据费鲁姆的期望定论:激励力量= 效价×期望值。可以看出,当价格固定时,激励力与期望成正比。如果得奖面孔太小,绝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值就会降低,导致心理上认为不能期待奖赏。导致激励力量降低;如果处罚过大,会使更多的学生感到不可避免。除了物质利益的损失外,由于受惩罚的人数众多,受惩罚的人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要小得多,这也导致了惩罚和激励作用的降低。此外,过度惩罚“惩治公众”的现象也会导致学生管理的不稳定。因此,在制定奖惩制度时,应贯彻“奖惩结合”的原则。
  其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以其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没有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的力量会大大减弱,甚至落空,没有精神奖励作为物质奖励的主导和调节,物质奖励的力量也会降低。学生除了物质奖励提供的需要外,又表现出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和自尊、荣誉需要的关切性等特点。只有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相结合,才能使奖励产生实际的、持久的、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其三,要在对本班师生实际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对今后发展做出科学预测的同时制定制度,使制度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不能一味与其他班级横向比较,适合自己的奖惩制度才可能是有效的奖惩制度。其四、奖惩的标准要适中。奖励条件高了不容易做到,就会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奖励条件太容易,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兴趣也就不高了,奖励的功效也不能持久。针对不同的对象,必要时可分层、分级实施,让每个人都有获胜的机会。
  二、把外在奖惩转化为内部的动机
  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惩罚教育的落脚点必须是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去认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教訓中学会社会法则。奖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弱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教育者在实施奖惩的时候一定不能将奖惩停留于表面,而应更深入的唤醒学生内在的动机让他能清楚正确的归因。受奖惩的学生只有对奖惩进行了正确的归因,才能使奖惩真正收到实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奖惩时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思想工作,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达到奖惩目的。因此,学生的内部动机是否高是每个教育者在实施奖惩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内部动机比较高的学生,外部奖励可能会加强学习的兴趣感,也可能消减他们内部的学习动机,但如果老师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学生,他们可能会在自我挑战中保持和增强学习动机。对内部动机不高的学生,可以更多的利用奖励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但不能使他们产生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心理和依赖感。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不高,多半是因为他没有深刻体验过学习的乐趣,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把外部奖励转化为内部动机。
  三、教育惩罚与教育奖励结合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负责人曾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教育惩罚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惩罚并非万能,但也存在着不足,单一的运用惩罚进行教育教学不不够的,不完整的。惩罚和奖励是构成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奖励和惩罚不可以分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惩罚”只是在被动状态下的一种辅助教育手段。而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好,所以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也就是说,“惩罚”必须与“激励”相结合,不能只罚不奖,为惩罚而惩罚。赏识和批评教育应是教育的双翼,只有赏识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应该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评之处。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学生以极大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学生进步。只有将赏识与惩罚结合起来,只有针对孩子自身特点来决定赏识多一些还是批评多一些,才是成功的教育。
  四、家校合一
  学生的成长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相互的沟通,为孩子的更好的发展共同发挥力量。首先。家长和老师应统一观念,形成合力。要简历家校合作制度,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展开,如利用家校联系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电话联系等。反馈及时,有效沟通。当学生犯错误时,作为老师应既是与家孩子能够进行沟通,而不可抱着应付的态度。在进行惩罚后,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讲明惩罚理由,认清事情的原委,并与家长达成共识,在学生犯错的态度上保持一致。作为老师要“未雨绸缪”,经常与家长沟通,不可待事情发生了再联系、交流。家校之间良好的感情基础是靠长期积累形成的。只有双方都有良好的感情积累和积极配合下,才能共同引导和教育好孩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7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