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数学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学的需求。为此,小学教师需要积极的在课堂中设计相关的问题,更新教学理念,来适应新课标改革的需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希望对广大初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帮助小学教学老师更好的构筑数学教学体系。
  关键词:问题设计 小学数学 教学 应用
  一、有效问题设计的策略
  1.基于学生的能力,提出有效问题
  在数学这门课程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一定会存在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实际解决方法。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千人千面原则,所以教师要在了解学生个人能力与数学掌握程度的基础之上,对学生提出问题,让课堂中的同学都能进行话题参与。也让学生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提升数学的分析能力。
  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也要结合教学教案和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可设计的过简单或者过于困难。把握好问题的度量,让问题既具有挑战又兼具思考性,触发学生思维的神经,使得学生尽可能的参与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抛出旧知识点,自然的衔接这节课的新知识点。教师询问: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是怎么计算圆的面积和矩形的面积的呢?学生进行思考和巩固之后得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再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提问:我们沿着圆柱的线剪开,同学们能得到什么图形?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到了一个圆形和一个矩形。在接下来的沟通中,教师提出“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圆形和矩形的结合”这个问题。[1]
  这样层层深入,不断加深难度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圆柱公式的推导。有效的将新的知识点和旧的知识点相互渗透。学生既可以巩固和复习,又能自主的进行思考,使得教学在问题中有效的进行展开。[2]
  2.问题与实际相结合,提出有效问题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是以最后的实际运用为目的,而学生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数学从生活中来,也终究要运用于生活。所以数学的学习不是死板的照搬照抄,而是活学活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教案的标准,提出的问题与实际相结合,这样能使得数学更具有亲切感。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个课程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买东西案例编入教材,启发学生除法可以广泛的运用于很多生活场景中。课堂中,教师询问学生:一个汉堡8元,小红有24元,他可以买几个汉堡?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将生活和数学课程相结合,而非割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同时又活学活用课本知识,这才是新课改下课程的目的所在。
  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假设学校有个长宽都为 5 m的辦公室要铺地板砖,地砖的长和宽都是20 c m,所以需要一共多少地砖?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会拉近和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最后学生算出 625块。
  紧接着,教师对这个问题再次进行升华。因为实际的生活中,地砖和地面的关系不一定是刚好整除,所以就需要学生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将地砖的面积改为700平方厘米,再次询问学生,需要多少块砖?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有余数,教师引导学生考虑生活实际,最终学生理解有余数时,地砖的块数要加上1这个原理的本质。
  所以说,将问题引入生活的实际数学场景中,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讲解的内容,真正做到有效的课堂学习。
  二、在质疑中深化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质疑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潜能,也有利于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每个人对于数学的见解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在质疑中利用问题将学生进行学习的深化,并且自己从实际的计算中获得答案。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时,学生对于梯形可以变换成平行四边形提出了质疑:梯形如何变成平行四边形?这个理论是不是错误的?
  这时候,教师需要鼓励他们动脑进行验证。学生最终得出这个论点是正确的。
  教师再次学生进行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个论点?学生在讨论和总结中得出答案:可以通过画出梯形,将它们剪下,利用拼贴组合的动手方法论证。也可以在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以平行四边形去推导梯形这种逆向思维法。或者还可以通过面积计算的方式证明。
  教师在这时,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内容。等边梯形,直角梯形等不同的梯形会对平行四边形的结果造成什么不同呢?
  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自己的疑惑。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则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需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如果直接否定学生的疑问,只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在质疑中深化教学的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交流中产生问题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教师需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在交流。学生在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能活跃课堂的氛围,更能激活学生的思想,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有效教学成果。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人教版上册《减法》这门课程时,教师在课程学习中,给学生讲解“猎人与鸟的故事”,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有一个猎人用猎枪瞄准了一颗树上的3只鸟,打中了一只,还剩下几只鸟。
  学生有的说2,有的说1,有的说0。教师分别让这些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以数学思维来说,3-1=2,所以树上应该只剩下一只鸟。但是数学不是偏离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打破常规的惯性思维。生活中的实际结果应该是没有小鸟了。这种交流模式可以很好的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不被教学的定向思维所禁锢。
  结语
  总而言之,根据现阶段的需求,将有效问题的提出应用到小学教学当中,对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提升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但是教师在课程中引入问题的同时,需要充分的了解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注重实践,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引入生活,而非学习和实践的脱轨。
  参考文献
  [1]庄玮.基于掌握学习理论的小学数学转化策略的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7.
  [2]许欣.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8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