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桓仁林蛙和桓仁产东北林蛙的染色体组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sis)和桓仁产东北林蛙(R.dybowskii)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报道,两种林蛙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都可配成12对,按照相对长度可分为3组,A组包括第1~5对,为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9.0);B组是第6对,为中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在7.0~9.0之间);C组包括第7~12对,这一组为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7.0)。在两种林蛙的染色体组型中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桓仁林蛙的第1、3、4、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林蛙的第l、2、3、4、5、6、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两种林蛙的第1l对染色体长臂有明显的次缢痕。
  关键词:桓仁林蛙;东北林蛙;染色体组型,次缢痕
  中图分类号:Q813 4,Q95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263(2006)05—103-04
  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sis)是1993年发表的新种,其染色体数目(2n=24)早有记载,但其染色体组型迄今未见报道。关于东北林蛙(R dybowskii)不同产地的染色体组型及带型的研究报道虽较多,但与桓仁林蛙同域分布的东北林蛙染色体组型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了桓仁林蛙和桓仁产东北林蛙的染色体组型,以期为林蛙的分类积累细胞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实验材料均采自辽宁省桓仁县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桓仁林蛙12雄、16雌,东
  
  B组(第6对):第6对相对长度小于9.0而大于7 0,这一对染色体属中型染色体,故单独划分为一组。第6对的臂比指数在所有染色体中只小于第9对的,属亚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还有一重要特征是在长臂上恒定出现一次缢痕。
  C组(第7~12对):第7对显著小于第6对,略大于第8对,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长臂偶出现次缢痕。第8对也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所以要根据相对长度上和着丝点的位置来将第8对与第7对染色体加以区分。第9对是较特殊的一对,臂比指数大于3.0,是所有染色体中最大的,属于亚端着丝点染色体,长臂中部出现一次缢痕。第10对属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比指数仅次于第9对和第6对,所以这一对染色体较易辨认。第11对染色体属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在长臂中段有一恒定出现的非常明显的次缢痕。第12对同样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也是全部染色体中最小的一对,故易被识别。
  东北林蛙的各组染色体特征如下:
  A组(第1~5对):第1对是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其臂比指数是整个染色体组中最小的。第2对同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短臂靠近着丝点的位置有一明显的次缢痕。第3对也属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短臂近着丝点位置上出现次缢痕,频率不高,这一对与第2对染色体的主要区别是臂比指数小于第2对。第4对与第5对染色体都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这两对的区别除了相对长度问的差别约为1.14之外,还有第5对的着丝点的位置更近中部,臂比指数显著小于第4对,在第4对染色体长臂中部有一次缢痕,因此这两对能很容易区别。
  B组(第6对):本组只包括第6对染色体,相对长度在7.0~9.0之间,属于中型染色体,故此把它单列为一组。臂比指数在所有染色体中仅小于第9对的,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C组(第7~12对):本组的染色体相对长度显著小于前两组。第7对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短臂中部偶出现次缢痕,长臂近着丝点也有一次缢痕,出现的频率较高。第8对属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依据着丝点的位置与第7对加以辨别。第9对是惟一一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臂比指数大于3.0,次缢痕出现在长臂中部位置。第10对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比指数仅次于第9对和第6对,在长臂端部有一次缢痕。第11对是亚中着丝点染色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在长臂中部有一恒定出现的非常明显的次缢痕。第12对是所有染色体中最小的一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长臂中下部往往出现一次缢痕,所以极易辨认(图3)。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4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