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术教育一直都是国内外密切关注的事情,而审美教育一直都是美术教育中的重难点。本文从学生、教师、家长三者出发,浅析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小学 审美教育
  一、儿童的美术审美
  儿童的审美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审美教育应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到13周岁,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所画的画称之为“儿童画”。其绘画作品不仅能反映家庭、社会,而且更能反映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等等。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以下两个阶段:
  (一)图式阶段(7-9岁)
  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的审美活动表现为学生在描绘物体形象时,个人的表达方式逐渐成型,不再是概括、模拟物体的形状。7-9岁的学生语言能力迅速发展,因此具有强烈的表达欲。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其整体发展中的一部分,他们将生活中接触到的、感受到的、想表达的都体现在画面上,具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学生在绘画时能发现真实的色彩,脱离主观用色,并用多样化的线条来将事物完整化、图式化。
  (二)写实阶段(10-13岁)
  写实阶段不单单是对事物如实描绘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将主客观事物相结合,前期图式阶段的线条也逐渐变得写实,他们在绘画方式上尝试呈现视觉概念的真实性,开始寻求对物体视觉上的感知。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男女生选择描绘对象时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男生喜好的对象可能是恐龙、汽车、挖掘机等,女生喜好的对象可能是动物、玩偶等。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充满情感色彩,绘画时的图式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色彩较为理性、客观的处理,画面也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
  二、小学的美术审美教育
  小学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美术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促进身心发展。审美认知、审美欣赏和审美表现都是审美教育的三大基本内容。
  审美认知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认知”即动态的认识和静态的知识,所以审美认知意味着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以及教师对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在小学绘画教学中,学生对对象会有不同的判断,审美认知的重要性就在于学生可以借助美术知识来获得审美判断。从图式阶段到写实阶段,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激趣的手段,而对高年级学生更多的是进行一种对对象理解与表达的手段,因此教学让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
  审美欣赏的实现过程就是审美感受的阶段。正如上文提及,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身心发展的不同,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也各有千秋,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审美欣赏的前提是审美态度,这就需要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上。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是一个问题。选择符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同时又对儿童身心发展有价值的教育方式,可以借助艺术家们对对象敏锐的洞察力,包括对象的线条、色彩、构图、空间和情感表达等,来帮助学生实现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甚至是审美创造。
  审美表现是学生用绘画语言去表达对象的美,通过审美认知、审美欣赏,学生可以掌握线造型,运用色彩的能力也趋于成熟,呈现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通过这一环节实现。
  三、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实施
  美术审美教育一直都在不断革新,它是個体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学美术审美教育。
  (一)审美创造
  教师应具有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很多教师会希望有一个方法能够套用到课上,而且能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非常有效。可是,这样的一种现成的甚至规范的方法是和学生不吻合的,再加上这样一种方法形成的结果才是教师最想要的。但正相反,儿童发展是要看过程,这个过程作用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并且是要健康的。所以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比赛,并且希望孩子能够获奖,这其实看中的都是结果。
  教师教学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真正的美术审美教育中,教师应该是随机应变的,学生是自由的。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给予不同的评价,教学场所也不仅是局限在教室,也可进行写生,让学生亲近自然,感知自然的美,打破学生脑海中固有的“程式化”内容。
  很多时候不应该是老师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教老师。教师作为经历了社会知识系统的成人,所教授的知识系统对于孩子来说是不适用的,如果按传统的方法去教,极大程度上是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因为他们只会在教师的限定的某一个方向去发展。比如,教师上课前需要备课,整节课是关于什么主题,然后教师要教授怎么画等等,这实际上是与儿童美术审美教育相违背的。因为小学生的开放性或创造性能力是不可预估的,这是设定备课主题、方法等远不能达到的,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的创作氛围。
  (二)审美与应试
  说到儿童画,成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四分之一个太阳、一棵苹果树长着笑眯眯的眼睛等这样一类简笔画,这样的画面家长会觉得孩子涂得很均匀、构图很饱满、色彩很鲜艳,可这样的画却是“程式化的”。因为它是不经过细心观察生活仅凭脑海里的记忆画出来的。想要扭转这种教育现状,虽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注意到并改变,但家长、社会群体也应与时俱进,支持教师的工作,不然这样的审美一旦形成,单凭教师一己之力也难扭转过来。
  而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美术,带着孩子亲身感悟生活。因为“程式化”的产生多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不仅存在于初高中学生阶段,小学美术教育也受其影响,教师和家长带着考试的模式去教授学生,学校似乎变成了一所加工厂,学生都是一个模型出来的。现在社会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其实更是一种平衡的发展,家长和教师应该首当其冲,打破应试的枷锁,带学生走进自然,真正发现、欣赏自然,让学生敢于流露内心真实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王亚维,邹萍.关于儿童绘画发展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3).
  [2]方放.基于审美素养的小学绘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