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中,品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小学正处于道德启蒙阶段,其品德教育关系到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较大影响。为做好小学品德教育,教师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教育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
  关键词:小学教育 品德教育 回归生生活
  一、小学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应试,忽视道德教育
  新课标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中,学生的道德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与品德教育,学校基本都调整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与课时,但实际上多数学校为提高学生成绩与学校升学率,使品德课程过于重视应试,而与道德教育分离。[1]另外,在部分教师眼中,品德与社会只是一门副科,其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因此并不重视课堂教学,甚至将品德学时分配给语数英这样的“主要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也没有被合理看待,虽然素质教育不断被强调,但原本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学校普遍重视应试,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道德教育。
  2.脱离实际,德育与生活分离
  如今的小学道德教育基本都以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为主,内容上不够丰富。因此品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度不高,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记忆课本与教师讲述内容,无法将教学内容转换为道德标准。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尽管学生在课堂中反復接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教育,但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很好地践行爱国主义,如对国旗缺少敬畏,对烈士缺少敬仰等情况都时有发生。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很难理解书本上的各种道德理论,小学道德教育需要的是具体的道德规范或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准则,只有回归生活、贴近生活,才能做好小学品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3.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刻板
  道德源于生活,因此好的道德教育应该基于生活,归于生活。但就目前而言,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较为落后,教学方式比较刻板,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局限于课本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析;部分教师则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缺少对学生的引导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将生活道德与所学内容联系,难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此外,由于在品德教育中缺少实践环节,使道德独立于生活之外,造成了品德教育的“孤岛效应”。
  二、回归生活,注重小学生品德教育
  做好小学品德教育,应回归生化,将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立足点与实践点,丰富道德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
  1.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实践展开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并归于生活,生活既是小学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小学品德教育的终点,做好小学品德教育,教师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变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中,而是要更加专注社会时事动态,将课本中的道德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展开品德教育。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如果仅讲授课本内容,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结合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到道德学习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诚信是金”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述诚信的含义,让学生对诚信有基本的认识。其后,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诚信故事,再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诚实守信或勇于认错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诚信的含义。
  2.以人为本,重视生命价值
  目前,品德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与道德标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少人文关怀。因此小学品德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道德认知并非对书本上道德理论的反应,而是自身对道德的主动反思,因此品德培养的基础并非道德理论与书面上的道德标准,而是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体会,只有抓住这一点从,才能做好品德教育,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3.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道德。[2]如在“时光老人对我说”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引入时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一分钟的长度,这种引入方式趣味性较强,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接下来内容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在学习或生活中浪费时间的案例,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位并帮助案例中的主人公改正。这样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而纠错方式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较高,可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与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4.回归生活,将生活作为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脱离生活内容的品德教育也是不可取的教育,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将生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加强品德教育与生活内容的联系,就需要在回归生活理念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注重道德实践。[3]教师可以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不同道德品质模块,针对不同的模块展开相应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道德。
  以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为例,可以分为诚实守信、关爱他人、保护环境、遵守规则、热爱祖国等模块,在“保护环境”模块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体会自然之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绿色环境带来的美好生活。然后再给学生展示人类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教导学生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后,教师可以开展环保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环保举措,进一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环境的积极理念。
  参考文献
  [1]李阳洋.小学生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7,6(20):38-39.
  [2]陈佰群.挖掘生活资源丰富品德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74.
  [3]招汝球.新课改下如何回归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84-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