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代人物画创作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精神文化中的艺术与我们的各种文化现象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与渗透,“艺术”交友广阔,在古代,我们的艺术从不嫌贫爱富,在上层建筑的统治阶级中穿梭身影,是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也引导着他们的精神思想。在底层社会中,同时也赋予了底层人民美好社会生活的一种心灵寄托,一份娱乐价值,一份能生存下来的保障。艺术种类丰富,随着时代的变更,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创造也出现了很多的新的审美要求的变化。我们的艺术作品,无论从艺术语言上还是从艺术创作者身上都产生了不一样的反映。中国人物画,研究创作的主题、题材是社会中的人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创作者也身在其中,做出自己的评判,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与影响更是深远。
  关键词:图腾;修仙问道;礼教;神态;道释人物画;风俗画;小品画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在自然中,与自然万物相接触,我们的先民对于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由于智慧相对稚嫩,生产力低下,对于自然的恐惧感,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宗教”,出现了图腾的艺术,题材以自然界中拥有不同自然力量的动植物为主。对于自我人类的认识和肯定比较弱,艺术随着巫术、礼仪、生产力等的产生而出现,产生了一些实用艺术、造型艺术,对于人类自己的研究的人物艺术也开启了,只是整体的社会生活的状态,导致了人物画在这个时期主要以壁画、岩画、器物上的装饰性绘画等形式出现,是以仪式中的人群动态为主,如舞蹈、生产劳动中的形象为主。整个艺术形象效果以表现动感的节奏效果为主,人物造型以平面、二维等为主。人物形象有以侧面、正侧面,表现技法以单色平涂、勾线、勾线填色。色彩表现以矿物质粉末、植物颜色、动物血液等。以朱色、红色、赭色、黑色等,单色表现、混色很少。线条表现相对古朴、厚重。构图,主要有人物场景的组图,组图以水平式、圆圈式、垂直式等形式最为常见。
  先秦时期,从氏族部落走来,艺术思想上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多样化,整体社会环境比较重视生前的修仙问道,死后的飞升上仙。通过考古资料显示,墓葬艺术中陪葬品的装饰纹样、绘画题材等都以死后飞仙成道的思想有关系。如,两幅陪葬品旌幡性质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这个时期的人物画整体艺术效果从抽象开始逐渐写实,画面形象效果以古朴、动感、气势为主。形体角度表现主要是正侧面。线条,匀称、干练、流畅有动感变化、墨线、局部勾线平涂等变化。色彩,局部用色、朱色、黑色、金白粉彩。考古发现,人物服饰技法表现,服饰的褶皱变化、几何纹样、图腾纹样、线性表现等手法来进行表现。构图,人物自身形象垂直向上飞升、人物居中再配上画面其他配景物体的外形旋转结合起来向上飞升,衬托飞升的主题思想。
  秦汉时期与先秦时期同属于“礼教时期”,艺术的社会功能“成教化,助人伦”,但在艺术效果的表现上还是存在着差异性,人物画的创作范围比较广。秦汉时期整体绘画特色一方面是记录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在艺术手法上突破了前期所限制的装饰风格,打破了图腾类型的装饰风格,以色块来呈现大胆的尝试。人物形体多角度塑造开始出现,正面、侧面、正侧面等。生活题材运用也比较频繁被用来表现。考古发现,秦代建筑画、汉代墓葬画中人物的活动主要以人生前的日常活动方式和环境为主。对尘世的留恋逐步替代了死后飞升的思想转换。人物技法表现在艺术语言的呈现上日渐丰富,线条变化丰富,简练、流畅、豪放、雄健、传神、生动、勾线、墨线等。色彩表现以勾线填涂大色款,大色块分平涂和渲染,表现出一种豪放的艺术效果。画面构图比较紧凑,有长卷式、垂直式,组图中没有或者很少有配景,常以留白的手法来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动乱,灾祸连连,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封建社会的君主集中制被打乱,诸侯割据势力,社会生活环境改变,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精神向往、心灵寄托分散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玄学、佛教思想中的皈依等。人物绘画物态化的表现日渐丰富有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石窟艺术、卷轴画等表现形式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关联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宗教艺术中的道释人物画、佛教本生故事画。另一方面,是“成教化、助人伦”的经史故实画,女性题材的作品也比较多,对女性的行为举止、言语之间,从思想到行为等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达到教化的作用。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传》等。作品大多以卷轴、壁画等形式出现。这一时期的艺术效果随着众多艺术家、理论家的论著出现,在思想上给技法表现研究上带来了发展的高度。如,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出并运用于人物画表现中塑造。艺术形象要有神韵,艺术语言表现的标准也是以神态为主,顾恺之线条笔法重骨力,张僧繇的笔法变化也很豐富,如线条变化中的点、曳、拂等。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继传神论之后,重视“写生”观,表现对自然客观物像中真实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王微《叙画》中在保留对自然万物的写生表现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情感表现,王微提出观点“明神降之”。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置位,六曰传移模写,对绘画过程之事做了一个总结,线描法中也有了游丝描、铁线描等笔法的出现。色彩表现除了平涂、还重视晕染、略有立体感表现、细腻、色彩搭配越来越丰富如黄色、朱色、绿色、赭色、青色、黑色等。构图,以长卷式为常见,人物配景日益丰富,出现了山水、诗文等元素,山水画成立,为人物画的表现内容增添了“野逸之气”。
  隋唐五代时期,国家在统一与分割之中变化,合合分分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变的是封建制形式。政权统一时期的人物画与山水画表现已开始分开创造,山水画日益丰富,独立分科,花鸟画出现。人物题材除了继承道释人物画之外主要还来源于多方面。如,人类社会的上层阶级的宴乐、骑射、社交活动等,底层社会的日常劳作等活动内容。人物形象比较雍容富贵。人物配景增添了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来陪衬,通过人物形体大小,线条变化,色彩丰富度等来划分严格的等级制度。整体的艺术效果,人物画线条流畅、干练、细腻。表现人物形体,物体外轮廓与结构线为主,相对色彩要弱化,色彩丰富、对比强烈、色彩浓艳,呈现一种金碧辉煌的艺术贵族氛围。构图以长卷、组图、密集式的等为主。阎立本的人物工笔重彩出现。
  宋元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封建制政权的统一,在才能选拔上发生了改变,优秀的艺术作品被收藏,道释人物画渐退,这时期山水画、花鸟画渐盛,写意人物画出现。人物画表现有几种,道释人物画、山水画中的人物配景以点缀为主、人物风俗画、政权保护性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历史人物故事画、老人幼儿等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艺术效果,工整浓丽者、文人野逸者皆有。线条变化丰富,异常多变,色彩有工整、鲜艳、对比强烈、墨色变化有淡雅不设色、风格多变。构图方式有全景式的风俗画构图、局部的小品画构图(特写)等。
  明清时期,政权更迭,民族统治发生改变,文学艺术继承前朝而后发生改变,增设许多的派别,相通之处为文学化。人物画这一时期没有山水画兴盛,题材比较广泛,以统治阶级的人群中个体的形象为表现对象、各阶级的日常生活、山水画中的人物配景有道教活动、佛教活动、士大夫、乡野村夫等。人物表现中线条重浓淡变化、色彩重晕染、墨线配浓淡、勾线填色、构图有奇险,艺术效果百家争鸣,各有特色。
  综上所述,社会生活在改变,艺术也在不断变化,在精神文化中艺术的这种文化现象也在与我们的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等发生着不同的联系,互相影响与渗透,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日新月异,还在不断与时俱进,无论何时,变化如何奇特,也都离不开我们中国文化的本源,都能体现出我们民族古老文化艺术的内涵,在不断继承与发展中寻求新的机遇与转型机会。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