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常州非遗乱针绣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传统刺绣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工艺美术的需求,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为使传统刺绣得到保护,各级政府在各地相继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和美术学校,以专业学校等形式培养传承人,致力于传承刺绣工艺。21世纪以来,工艺创新作为刺绣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式越来越受行業的重视。
  [关键词]乱针绣;传承;创新
  一、常州乱针绣的发展历史
  乱针绣是一种适宜绣制观赏品的中国刺绣工艺,由江苏常州杨守玉先生于1915年首创。其针法一改“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针法,采用“交叉重叠,分层加色”,但又“乱而不杂,密而不堆”,绣制不同的物体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立体感很强,兼有西洋油画的风格,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
  杨守玉先生的关门弟子、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陈亚先先生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常州的乱针绣事业。1960年,以乱针绣为主要工艺项目的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挂牌成立,陈亚先先生通过技术改良和质量管理,使常州乱针绣在中国刺绣行业领域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但是传世近百年来,乱针绣一直是“藏在深闺人不识”,社会知名度并不高。长期以来,乱针绣只作为政府对外交往的礼品而存在,而且价格昂贵,市场占有率不高。因此,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经营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乱针绣的工艺传承面临着困难的局面。
  二、当代对乱针绣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常州及周边地区开办有十余个大师级乱针绣工作室,多由国家级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所创办,如孙燕云乱针绣工作室和单银娣乱针绣工作室等,其传承模式主要有直系家族式传承(如母传女)、师徒式传承等,其中这些模式也会为乱针绣的传承带来一定的限制。一是技法的限制。从事刺绣工作的老绣师们常缺乏绘画功底,只能通过从业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无法在技艺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二是经济的限制。过去的培养模式学习技艺时间长,从业经济回报慢。学徒进入行业发展,学会一幅作品的时间较长,少则一个月,多则长达一年,而独立从事乱针绣工作的时间则至少需要三年。另外,学徒培训期工资较低。因此,学徒流失率较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各级政府很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乱针绣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常州的多个学校都开设了乱针绣课程,让在校学生近距离了解乱针绣艺术,体验这门传统工艺的魅力。2015年,孙燕云乱针绣工作室自筹资金创办了常州乱针绣博物馆,馆藏100多件藏品,供市民参观体验。自创办以来,乱针绣博物馆已接待中外游客几万人次,对宣传乱针绣艺术、传承乱针绣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孙燕云乱针绣工作室还与美术学校开展合作,开设工艺美术课程,点对点招收学生,以专业学校的形式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人,系统、规范性地开展文化课和绘画课的教学,在打好美术素养的基础上,学习乱针绣技艺。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缩短了从业前的培养时间,增加了学徒的收入,从而降低了学徒流失率,增加了从业人数。
  三、如何赋予乱针绣新的活力
  乱针绣行业的人才率和社会知名度已有所提高,但依然需要不断探索,改进技艺本身。因此,乱针绣从业者需要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将乱针绣技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使作品获得市场的认可,让技艺与行业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传统刺绣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也是新一代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重视产品艺术设计,可以与设计师、画家等相关领域艺术从业人员合作,开发原创性刺绣作品,做出符合现代大众生活的衍生产品。同时,注重差异发展,寻找多样题材,塑造文创品牌,注册版权和专利,从而进一步保护乱针绣技艺,让乱针绣作品活在当下,活在民间,让这门非遗艺术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项建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以常州乱针绣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3).
  [作者简介]
  方雪明,1985年12月生,江苏常州人,工艺美术师,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于常州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
   (编辑:刘莉琴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