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强夯加固技术在软土路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强夯法被证实具有高效、应用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基处理。本文将强夯法引入道路工程路基设计中,对天津滨海新区部分区域路基进行设计,使路基满足承载和道路日后使用要求。
  【关键词】强夯;软土;路基;加固;滨海新区
  1应用背景
  1)滨海新区因多数为沿海历史形成陆域,软土居多;含水量高,一般在40%~60%;孔隙比在1.0~1.3;软土压缩系数通常<1.0MPa-1,压缩模量多>2.0MPa;一般容许承载力在50~80kPa。
  2)滨海新区多数地势低洼,新城建设满足解決防洪排涝要求,在传统处理软基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较高填方。
  3)滨海新区地处北方,每年有超过3月的冬季停工期,可利用冬季停工期解决预压问题。
  4)基地土质一般,强夯设计需借用客土。
  5)以节约工程造价出发点,有效结合应用强夯硬壳层设计理论。
  2工程概况
  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两个有代表性的功能区,功能区A为地基条件较好,承载力较高的区域;功能区B为地基条件和承载力很差,软土层深厚的吹填土区域。
  2.1功能区A
  原为盐场制盐、养殖用池塘,蓄水时水深1~1.5m,除进水、排盐沟外,地势较为平坦。包括3条市政道路:规划路一为城市主干路,长1840m,道路红线宽50m,设计车速60km/h;规划路二为城市主干路,长1260m,道路红线宽34m,设计车速60km/h;规划路三为城市次干路,长1290m,道路红线宽30m,设计车速40km/h。
  2.2功能区B
  在原有近海滩涂上围海造陆而成,地表主要为吹填土,除工程建设临时用房外,无现有建筑。场地地形简单,地势平坦。包括2条配套市政道路,全长约2900m,道路红线宽30m,均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
  3强夯加固方案设计
  3.1路基结构设计
  结合土壤环境和地质条件特征,提出了适用于滨海新区的两种典型路基结构:强夯素填土路基(适用于功能区A)和强夯置换路基(适用于功能区B)。1)功能区A强夯素填土路基典型结构设计。通过填筑素填土和强夯工艺施作机械承托层,代替传统的山皮土或混渣等石质材料,同时也代替6%的石灰土路基部分。路床部分30cm碎石垫层和60cm石灰土(或水泥石灰土、水泥石灰固化土)。2)功能区B强夯置换路基典型结构设计。在深厚吹填土地基条件下,用土石混合料作为路基填料,采用强夯工艺进行挤淤填筑,形成机械承托层,代替传统的山皮土或混渣等石质材料填筑厚度,去掉30cm碎石垫层,直接施作路床部分为60cm石灰土(或水泥石灰土、水泥石灰固化土)。强夯置换层的厚度或置换墩长度,应根据软土层厚度、所要求的承载力标准计算确定。
  3.2参数设计
  针对两个功能区路基特点及对应的强夯处理方式,设计了不同的强夯参数指标,主要包括有效加固深度、夯点间距和夯点布置、夯击能量的确定、单轮夯击数和夯击遍数、间歇时间、排水通道和处理范围等。1)有效加固深度。根据滨海新区市政道路交通荷载特点,研究分析得出滨海新区路基工作区深度在1.5~2.5m之间,对于重载交通滨海新区路基工作区深度达2.5~3.0m。考虑到路基工作区深度一般局限在2.5m以下,因此,强夯加固路基硬壳层的处理深度要求能覆盖路基工作区深度要求,即路基下3.0m左右,尽量对下层软土做到少扰动。2)夯点间距及夯点布置。夯击点位置一般可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设。夯点间距的选择宜根据工程结构类型、加固土层厚度和土质条件、强夯能级、夯锤直径等因素通过试夯确定,宜为锤径的1.2~2.5倍,低能级时取小值,高能级及考虑能级组合时取大值;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3)夯击能量的确定。本文研究适合市政道路路基硬壳层的强夯施工工艺,有效处理深度决定适用低能级强夯,确定本工程素填土路基夯击能为800~1200kN·m,强夯置换夯击能为1000~2000kN·m。4)单轮夯击数和夯击遍数。单轮夯击次数一般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以夯坑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原则,以加固后应达到的设计指标为依据。经试夯,确定单轮夯击8次。夯击遍数一般情况下为2~4遍,具体可根据夯击期间的沉降量达到计算最终沉降量的60%~90%或根据设计要求已经夯到预定标高进行控制。5)间歇时间。根据试验段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确定间歇时间。在强夯实施过程中,利用埋设孔隙水压力测头及时观测孔压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间隔时间。本研究确定超孔隙水压力消散80%后,进行第二遍的夯击。6)排水通道。素填土路基宜设置降排水通道,考虑到路基工作区深度要求以及强夯后的路基下沉量,路基填土高度要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上≮3.0m;强夯置换通常不考虑排水要求,仅要求采用级配良好、硬质的不规则粗颗粒料作为垫层,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强夯期间超孔压的正常消散。7)强夯处理范围。路基的应力扩散作用加固范围应大于路基坡脚边缘基础范围。根据国内经验,每边超出路基坡脚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1/3并≮3m。
  4效果
  4.1强夯素填土路基
  通过试验检测,功能区A强夯素填土路基可满足市政道路路基的设计要求。1)面波测试结果表明,1000kN·m夯击能的满夯对试验段地基土波速的有效影响深度为2.5~3.0m。2)静力触探测试结果表明,强夯完成后,浅层路基加固效果较为显著,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平均锥头阻力、平均侧阻力整体呈现明显增大趋势,分别增加约20%和16%;而深层地基土受扰动的影响程度较小。3)轻型动探测试结果表明,浅层3m深度范围内的路基土夯击完成后,实测锤击数N10呈明显提高趋势;其表层0.9m深度范围内实测锤击数N10平均值提升最明显且由深及表地呈线性递增趋势。4)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段内的地基承载力基本值均明显增大,增大比例在6%~10%之间,能够满足施工机械承托层的需要。5)回弹模量试验结果表明,路基回弹模量标准值均>23MPa,满足市政道路路基设计要求。
  4.2强夯置换路基
  通过试验检测,功能区B强夯置换路基可满足市政道路路基的设计要求。1)地基沉降的监测结果表明,在200d的监测周期内,路基的最大沉降为104mm,一般为40~60mm,远小于规范规定的路基工后沉降300mm的要求。2)瑞雷波测试结果表明,强夯后山皮石下部淤泥层厚度<1m的占94.6%。直观上,强夯后大部分淤泥被挤出。3)对强夯区两点进行平板载荷试验,两点地基极限承载力为262.5kPa,承载力特征值为131.25kPa,均满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0kPa的要求。4)重型动力触探结果表明,地面以下山皮土层的动探击数由未处理前的8~30击提高到20~50击;山皮土层下的淤泥层动探击数由未处理前2~4击提高到4~8击;淤泥层以下的粉质粘土层动探击数由未处理前5~8击提高到8~27击。夯前比夯后动探击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地基土的性质比强夯前明显改善。
  5结论
  本文所设计的强夯路基典型结构能够降低山皮土(混渣)和石灰土等材料的用量,与以往的方案相比则更加的节能,更加的环保和生态,并且能将部分工程费用减少。
  参考文献:
  [1]王晓平,朱海涛,李忠献,等.天津滨海新区典型软土地基强夯法有限元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31(2):105-111.
  [2]徐至钧.强夯和强夯置换法加固地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身份证号码:4123261987092354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