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新品种彭苏3号的选育及主要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筛选适宜武陵山区种植的甘薯新品种,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甘薯淀粉用新品种彭苏3号。该品种在2015—2016年重庆市区试中鲜薯产量为31 597.5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减产1.25%,增产点次达64.3%;薯干产量为10 672.5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4.79%,增产点次达64.3%;淀粉产量为7 275.0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6.62%,增产点次达64.3%。该品种萌芽性优,商品薯率为87.3%,薯块烘干率为33.92%,淀粉含量为23.15%,薯块熟食适口性评分为73.8分,抗茎线虫病、中抗根腐病、感黑斑病,薯块耐贮藏。通过采用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彭苏3号的产量。
关键词:甘薯;彭苏3号;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1-0074-02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全球重要的农作物,世界上共有113个国家种植,我国是世界甘薯的最大生产国,目前我国的甘薯年种植面积近4.6×106 hm2,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50%以上,鲜薯总产量保持在1.0×108 t左右,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左右[1-2]。甘薯具有抗旱耐瘠性强、产量高、适应性广、用途多等特点,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甘薯薯块富含淀粉,是一种加工转化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原料[3]。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农业生产上一项费省效宏的措施,包括重庆市彭水县在内的武陵山区在生产上种植的甘薯品种老化、品质低劣、感病退化严重,亟需优良新品种加以更换,以满足该地区甘薯产业发展的需求。重庆市彭水县在发展薯类产业时始终把筛选推广优良甘薯新品种作为主要抓手[4]。彭苏3号是彭水县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薯新品种,该品种于2017年3月通过重庆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1 选育经过
彭苏3号是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淀粉型甘薯新品种。200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育成的高淀粉品种苏薯17号为母本,以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淀粉品种南薯007为父本,利用二倍体野生种 I.crassicaulis 为砧木进行嫁接,并通过短日照处理诱导开花,经人工定向授粉获得200粒杂交种子,2010年从实生系中选出单株,定品系名为S97-3。2011年进行复选,2012—2013年进行鉴定试验,上述工作在江苏南京开展,2013—2014年在重庆市合川钱塘、酉阳龙潭和彭水镇南基地进行甘薯新品种常规组多点比较试验;2015—2016年该品种参加重庆市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并通过重庆市甘薯新品系田间鉴评。2016年由江苏省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对该品种进行抗根腐病、茎线虫病和黑斑病鉴定。2017年3月通过重庆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2 产量表现
2.1 实生株系与复选圃表现
2010年在江蘇南京播种杂交种子,在当年的实生系中选出品系为S97-3的单株。2011年复选圃产量为 33 075.0 kg/hm2(干物率为32.4%);2012年鉴定试验鲜薯产量为35 224.5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68.3%,薯干产量为10 924.5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47.9%(干物率为31.0%);2013年鉴定试验鲜薯产量为 40 894.5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28.9%,薯干产量为13 372.5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55.0%(干物率为32.7%)。2.2 品种比较及多点比较试验
2013年在重庆合川甘薯新品种(系)(南京筛选组)比较试验中,鲜薯产量为73 026.0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52.1%;商品薯产量为69 595.5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50.6%;薯干产量为18 913.8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58.2%;淀粉产量为11 815.7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60.8%。
2014年在重庆市合川、彭水、酉阳3个区(县)的多点品种比较试验中,彭苏3号平均鲜薯产量为34 507.5 kg/hm2、薯干产量为11 383.5 kg/hm2、淀粉产量为7 501.9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分别增产27.35%、41.70%、62.28%。
2.3 重庆市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2015—2016年重庆市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结果:彭苏3号鲜薯产量为31 597.5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减产1.25%,2年增产点次达64.3%;薯干产量为 10 672.5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4.79%,2年增产点次达64.3%;淀粉产量7 275.0 kg/hm2,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6.62%,2年增产点次达64.3%。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品质鉴定
2015—2016年重庆市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鉴定结果:彭苏3号萌芽性优,商品薯率(质量>150 g)为87.30%,比对照品种高1.8百分点;薯块烘干率为33.92%,比对照品种高 1.82 百分点;薯块淀粉含量为23.15%,比对照品种高1.59百分点;薯块熟食适口性评分为73.8分,比对照品种高3.8分。
3.2 抗病性鉴定
2016年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田间自然诱发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彭苏3号抗茎线虫病、中抗根腐病;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室内人工接种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彭苏3号感黑斑病。
3.3 形态特征
彭苏3号顶叶、成熟叶均为绿色,叶片心形少棱,叶脉浅紫色,脉基紫色,叶柄绿带紫色,叶柄基部紫色,茎绿带浅紫色,茎端茸毛较多,株型匍匐型,在重庆地区一般不开花;结薯较集中,薯块呈纺锤形,薯皮粉红色,薯肉淡黄色。2015—2016年重庆市区试汇总平均最长蔓长为219.8 cm,茎粗 0.72 cm,基部分枝数5.0个,平均单株结薯数3.5个。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50 d左右,薯块耐贮藏。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精选种薯,适时排种
选择无病虫的薯块作种薯,一般以迟栽的薯块作种薯为好。3月上中旬进行地膜覆盖育苗,双膜覆盖育苗可适当提早,排种量以20 kg/m2左右为宜。甘薯苗床管理应遵循前期高温催芽;中期平稳长苗,催炼结合;后期低温炼苗,以炼为主。出苗后保持床温为25~30 ℃,剪苗后对苗床及时培土、施肥,以确保下茬苗的健壮。
4.2 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为获得高产应适时早栽,以延长甘薯的生长期,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为宜,套作地栽插密度为37 500~45 000株/hm2,净作地栽插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
4.3 施足基肥,看苗追肥
在丘陵薄地上栽植应施足基肥,肥料以45%氮、磷、钾复合肥[N ∶ P2O5 ∶ K2O(质量比)=15 ∶ 15 ∶ 15]为佳,施用量一般为750~1 050 kg/hm2,栽前集中沟施后起垄;中期追肥应根据茎叶生长势而定,长势差的可适当追施速效肥,长势好的则不施或少施,后期一般不施肥,以防徒长。栽后70~80 d可提藤、打顶,但不翻蔓。
4.4 中耕除草,及时排涝
做好垄后,可用旱田除草剂甲草胺或乙草胺进行封闭,以防草害发生,栽后封垄前可进行中耕除草和培土,封垄后进行人工拔草,以确保田间无杂草。若降水较多,则应及时清沟理墒,排除田间雨水。
4.5 轮作换茬,防治病害
尽量做到轮作换茬,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彭苏3号不抗黑斑病,须做好黑斑病的防治工作,宜采用多菌灵500倍液浸种、浸苗,并采用高剪苗方式进行剪苗,以防黑斑病的发生。
4.6 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甘薯的适宜收获时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一般宜在下霜期前收获结束,以防薯块受冻,确保丰产丰收。作为种薯的薯块在收获时要轻挖、轻装、轻运、轻卸,以防止薯皮和薯块碰伤,种薯入窖前要精选,彻底剔除病薯、冻薯、虫伤薯以及创伤薯块。薯块宜在温度为11~14 ℃、相对湿度为 85%~90%条件下贮藏,贮藏期应加强对贮藏库的管理,贮藏前期须通气降温,防止闷窑,中期以保温防寒为主,后期须确保窖温平稳。
5 小结
甘薯薯块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但大量研究表明,品种间的淀粉含量及出粉率差异很大,其变化幅度为10%~25%[5]。对于甘薯淀粉生产企业而言,用鲜薯加工淀粉,只要其淀粉含量或出粉率高1百分点,加工成本将大大降低,而生产利润可显著增加。加工淀粉比其他加工产品对鲜薯原料质量的要求低,单位面积产量的利用率高。甘薯淀粉是大量精(深)度加工的原料,甘薯淀粉經深加工后可生产上百种加工产品。因此,笔者认为,不管什么时期,甘薯产后加工的主体仍然是淀粉加工,淀粉型甘薯品种在武陵山区乃至全国各大薯区仍是主要的种植品种类型。彭苏3号在重庆市区域试验中,除鲜薯产量略有减产外,其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均比对照品种徐薯22明显增产,且薯块淀粉含量也比对照品种徐薯22高1.59百分点。因此,彭苏3号作为淀粉加工原料品种种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卢庆善,赵廷昌. 作物遗传改良[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69.
[2]马代夫,李 强,曹清河,等. 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3]李坤培,张启堂. 甘薯的栽培储藏与加工[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9:104.
[4]张启堂. 中国西部甘薯[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05.
[5]罗小明,张启堂,付玉凡,等. 从重庆市甘薯生产现状谈推广高淀粉品种[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9,19(4):36-38.张国兵,汪 灿,周棱波,等.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酒用糯高粱红粱丰1号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76-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4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