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中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中对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更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中高职人才培养应建立层次分明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奠定基础、互补互促,从而形成连贯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职业能力 中高职 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中对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更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中高职人才培养应建立层次分明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奠定基础、互补互促,从而形成连贯的课程体系。
  1职业能力培养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然要求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培养和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要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职业能力”成为高等职业学院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职学校作为高等职校的主要输送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课程,是推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
  “职业能力”是指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其不仅是指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职业转换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刚在义务教育的氛围中走出来,要从单纯的学生角色向职业型人才发展转变,关键是要建立其良好的专业认知能力和职业自豪感,职业能力课程是实现此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2中等职业人才培养中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究
  2.1构建适合于培养初级职业人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中职生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递进式发展,文化基础课是整个中职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在夯实文化课教育的基础上,将专业课和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结合开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阶梯式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中职院校应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奠定教育,建立以职业自信、职业认知、职业礼仪、语言表达、沟通协作等基础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让学生首先了解专业、了解职业,且通过见习、参观等手段建立职业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发现自身与职业要求的差距,发现“个体短板”,从而提升后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职业通用能力为基础,岗位专门能力为重点发展的目标,中职课程设置应迎合中高职衔接培养特点,形成阶段性、延续性的培养过程,将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在中职阶段不断强化提升,使其服务于专业岗位能力的教育培养,同时也为今后高职阶段学习中的专业特定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2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等灵活教学方法呼应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为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课堂教学不仅应传授知识、技能,同时更应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岗位教学等教学方式授课,积极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老师的引导,通过不定型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用脑、动手完成学习任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能力的提升依靠不断地训练强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能力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等等。教师要肯于给学生鍛炼的机会,也要善于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阵地,在每个课堂中都尽量呼应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将原有个体和书面的的知识传授转变到鲜活灵动的参与型学习中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中各方面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
  2.3建立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园人文环境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概括地可以分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指本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是上岗后能胜任工作的保证。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需依靠课堂教学,更加需要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熏陶、历练,学校应建立一个给予他们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创新自我的平台,提供一块有利于学生提升发展的润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学校人文环境就是以校容校貌、班风校风、校规校纪、师生礼仪、道德规范和良好人际关系为核心,以学校建筑及其布置的艺术性展示与以人的思想、情感、作风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的自然流露及其影响力和感染力。中职院校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应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学校特点,结合行业企业文化,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信心。学校可充分发挥板报、橱窗、陈列室及实训室场景的宣传作用,将富有职业特色的标语、名言、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的介绍布置于相应的场所,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环境。学校还要把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成立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开展积极向上的的技能竞赛、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技能节、艺术节等活动的组织、策划,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
  2.4深化教师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我们不仅是传道者,还是学生的朋友、管理者、示范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将是学生效仿和学习的榜样,这种“偶像”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受益终身。
  职业教育是与行业紧密相连的教育。这是职教区别于普教最鲜明的特色。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行业意识、专业技术能力及社会能力。中职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要高,这与中职院校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企业行业、高职院校沟通频度高息息相关。面对不同受众对象、不同领域阶层,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教师在语言沟通、人际交往中要体现出较高的能力水平,以实现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
  中职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榜样。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精神及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都会以有声的或无声的言语去直接影响学生。“润物细无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就是在日常的师生交流中形成的,提升中职院校教师的能力,深化教师对学生影响就成为中职院校的攻坚课题。中职院校应强化中职教师专业持续性学习,加强教师企业见习的频度,切切实实提高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
  3小结
  中职阶段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将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为其升入高职院校后能力的再提升奠定良好基础。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将更加深入,将向专业应用能力、适应变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高层能力侧重。中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是引领入门、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而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则是建造高质量、高素质的“尖兵型”人才,只有技术过硬、能力过硬的高级职业人才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终端需求,以此实现我国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 [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