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放开自主招生之后,高校面向全国招收大批学生,其中不乏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一群体作为高校中特殊的存在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章围绕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的构建,深入探讨育人体系的存在问题、内涵功能及其科学构建。
  关键词 大学生 资助工作 育人体系
  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如何构建有效助人育人体系,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热议的一个新课题。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各抒己见,但大多围绕经济层面讨论,忽略了重要的育人体系,有关研究也只停留在表面,经不起深入推敲,育人体系缺乏系统性和互动性。以下主要围绕着现阶段育人体系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1当前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资助育人的理念有待提高
  就目前形势来看,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多注重经济方面,基本方式主要通过奖助学金、贷学金等申请,着力通过物质输送解决贫困学生的学业及生活经济问题,对资助育人体系的理念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只要求资助完成大学生的在校基本课业,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这一理念的局限性使当今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出现很多问题,包括:(1)资助形式单一且不考究,受资助对象的文明、道德、包容等方面欠缺考虑,主要以学习成绩为基础落实,忽略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2)存在某些资助主体过于重视思想教育方面,而忽略的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对资助育人的功能性不够重视。
  1.2忽视了受资助人群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接收资助的同时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往往成为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障碍。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当地环境和教育条件比较落后,但是大多学习优秀且努力上进,会积极争取发展机会,但与其他正常学生相比,他们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较弱。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导致贫困学生虚荣心作怪,掩饰自身的家庭情况,花钱大手大脚;另一个极端就是破罐子破摔,觉得家庭条件差已经落后一步,学生不如意也是理所应当。自卑导致的这两个极端的心理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甚至会导致他们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出现自闭、孤立、焦虑等性格弊端。
  1.3无偿贷款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强教育
  很多资助主体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经济资助都是无偿性的,有偿资助形式较少。这种现场的普遍性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强自立发展。其一,通过经济资助使学生暂时逃过学习生活的经济压力,但是会助长不劳而获的心态,使其缺乏竞争意识和自强自立意识,滋生懒惰情绪;其二,对自尊心和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来说,无偿的经济资助会加重其心理负担,使其产生压抑、自闭心理,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都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无偿资助从长远目标开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及良好性格养成都是不利的,甚至会成为他们立足于社会的重大阻碍。
  1.4骗助现象滋生导致负面效应
  资助对象的确认是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关键一环,必须从源头肯定受资助者身份,高校一般都是通过要求贫困学生提供家庭情况调查文档和贫困证明资料等来确认身份。在校大学生处于一个青春昂扬且激情四射的年纪,难免出现攀比现象,而相较于其他经济来源,资助育人体系一般都是开放性且多为无偿资助,往往导致部分学生盲目走捷径,利用网络平台的隐藏性和方便性,加之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申请开具假证明,骗取贷款和资助。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产生依赖,步入社会很容易产生责任感低、惰性强、诚信缺乏等品质特点。综上,若对资助对象不严加审核,任由骗助现象蔓延,很容易使资助育人体系产生负面效应,失去其资助育人功能。
  2构建“阳光工程”,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2.1结合责任教育,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古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应将资助育人体系与机制有机结合,同时完善责任机制。一套科学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应从受资助者的认定为基础,制定出有效的管理监督制度,通过学生家庭背景及户口所在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当地低保水平及生活消费比重、学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等综合因素,建立综合资助信息分析平台,准确定位受资助对象及资助水平。同时,为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及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建立大学生资助工作评价体系,保证真正困难的优秀学生得到资助,明确责任,强化追究机制,逐级审核监督,核查申办材料,对外公布监督电话、网络邮箱等,真正落实资助育人功能,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诚实守信、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2.2結合诚信教育,完善资助信用机制
  针对我国高校资助形式单一等问题,应通过实际情况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及时摆脱无偿接收资助的困境,通过这种利用自身劳动换取报酬的形式,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自身的帮助和关心,避免产生自卑心态,同时提高自强自立能力,强化了资助育人功能,通过岗位的设立在校园内覆盖个人诚信网络,加强受资助大学生的跟踪管理和诚信教育,培养其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
  2.3结合感恩教育,建立就业帮扶机制
  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建立是国家和社会为保证部分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产生的资助形式。随着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强,高校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建立有偿资助形式的就业帮扶机制。毕业的大学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基金会等方面加强联系与沟通,传递企业理念,根据用人标准构建教育机制,通过国家、社会、高校等三方联动,以资助育人为载体,实现就业帮扶。对学校内部而言,可以通过设立资助岗位等平台,制定一系列帮扶政策,对部分品德优良、心理素质良好、学习成绩优异的有偿资助对象实行优惠政策,优先推荐给相关用人单位,是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家的温暖,感恩社会、感恩母校,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公正,最终用自己的能力汇报社会、报效祖国。
  3结语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进入校园的同时经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这种压力的增大将严格阻碍其正常心理及人格品质的形成,所以,通过建立科学有效可持续的资助育人体系,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义。某些程度上,贫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封闭等抑郁心理问题,当走向社会后,极端的个体会产生仇富心里、扭曲心理,社会行为出行偏激,成为不安定因素。大多数心理素质的失衡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经济因素的不正常满足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滋生。综上所述,高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应关注其心理健康,不仅仅关心学业发展和生活状况,还应注意精神上的抚慰,通过资助工作推动心理健康平台的建立,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沟通和交流,让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感受到心理平衡,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性格,真正使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基金项目:2018年度长沙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资助项目“民办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及其实现研究”(长医学【2018】55号-9)。
  作者简介:李琴(1983-),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臻.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106-108.
  [2] 张加明.马克思主义尊严观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4):6-8+16.
  [3] 王康.双创视域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世纪桥,2019(02):83-84.
  [4] 齐清,宋伟.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21-22.
  [5] 王舟.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农经,2018(04):1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