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模式下生态宜居乡村的实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农村地区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走融合发展道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提升村民幸福感。当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要通过广泛调研,制定建设方案,为建设工作提供统筹指导,同时又要采取提供资金保障、人力支持等实际行动,早日完成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任务,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乡村;绿色发展;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乡村振興,实现农村现代化,要按照产业兴旺、乡村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标准,建设美好乡村和美好家园。乡村振兴的要务是生态宜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参与到生态宜居的建设之中,充分地发挥政府基层党组织的稳定核心作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道路上困难较多、压力较大,必须要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方案,真正让农村环境美起来,农民生活好起来。
  1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必要性分析
  1.1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由于缺乏像城市那样完整的卫生系统,导致生产、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理,乡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对村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招商引资,乡村第二、三产业也难以发展起来。通过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一方面是美化了乡村环境,建设一个绿水青山、风景秀丽的乡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是为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吸引外部投资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德宏州几处试点的生态宜居乡村中,可以发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集采摘、观光、疗养等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1.2 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不仅是要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关注乡村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同步提升,逐渐向城镇靠拢,缩小城乡差距。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回流,特别是从乡村到城市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以及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等,都可以吸引他们回到农村、建设家乡,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人力支持,实现乡村的持续、健康和循环发展,对于构建城乡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帮助。
  1.3 有利于建设和谐宜居乡村
  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最核心的仍然是“人”的问题,本地村民既是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受益者。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虽然具体工作的出发点不同,但是最终都是围绕村民、让村民受益这一核心。例如,通过整治乡村水污染、垃圾污染问题,重新营造一个宜居的环境,通过推广蔗糖、橡胶等经济作物种植管理经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等。只有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才能建设一个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更加美好、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宜居乡村。
  2 当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1 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资金匮乏
  德宏州多山地、高原地形,农村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在这一环节下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需要解决多项问题:首先是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许多建设工作不能得到顺利开展。例如很多村子尚未通网,农村电商无法开展起来;还有一些存在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守儿童、老人占比达到90%,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缺乏劳动力;由于贫困村较多,上级政府财政拨款分摊后,导致每个村子真正可支配的资金较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也因为资金不到位而被迫搁置。
  2.2 未能充分调动本地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一项政策,更是为村民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无论是乡村经济发展,还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都必须充分抓住“农民”这一关键要素,只有激发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但是目前来看,该项工作中地方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化问题严重。
  2.3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同质化问题严重
  现阶段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在各地农村广泛开展,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农村未能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或抓住自身的优势资源,而是盲目地借鉴或照搬其他农村的成功经验,导致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千篇一律,同质化形式普遍存在。虽然在短期内可以降低建设成本,但是只能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效益,从农村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不能凸显特色,最终也会因为缺乏发展后劲,影响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成效。
  2.4 未能彻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矛盾
  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既不是一味地追求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乡村经济发展,也不能走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需求平衡点,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通过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乡村未能充分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或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还是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保护的情况。因此,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找到一种绿色发展渠道,就成为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关键。
  3 乡村振兴模式下生态宜居乡村的实现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为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总体来看,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需要统筹规划、全员参与、科学引导和协调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3.1 加强顶层设计,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除了要重点解决农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还必须关注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乡村振兴模式下做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首先要求上级政府部门开展广泛调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方案。这样才能够在具体落实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任务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用最低的成本投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优的建设成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乡村基础设施匮乏、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客观现状,由财政拨款提供资金保障,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对于个别经济落后的地区,为了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还可以通过由政府牵头,号召本地企业进行捐款,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2 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村民建设乡村积极性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需要村民的广泛参与,才能最终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因此,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动员各地村民,积极参与到本村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活动中。要善于利用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进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宣传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展示乡村的美好,从而加强村民心理上认同感。让村民意识到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绿色出行的重要性。要让村民意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加强村民的环保理念。还可以利用村落中的文化墙进行宣传,在每个村落的重要位置都会设置相应的文化墙,在文化墙中会有重要内容以及党建文化等。另外,地方政府部门也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大学生等,回到家乡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只有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生态宜居乡村才能早日建成。
  3.3 统筹推进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
  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加上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烈,在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首先就是要重点做好农村污染治理工作,营造和谐、宜居的乡村新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此外,要针对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通过产业融合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电商,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销售,这样既可以让村民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也不会对乡村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驱动作用和激励效应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必须要由政府来主导,但是政府部门也要适当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发建设活力等方面的价值。例如,鼓励当地的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通过承包的形式,将分散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而农民则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将土地、林地等承包出去,获取一部分收益。此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应聘成为龙头企业的职工,又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又获得了一部分收入。在这种激励效应下,农民也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中。
  3.5 树立典型工程,探究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新模式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部分地区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总结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建设新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工程有:
  (1)构建美好自然生态工程,由于大多数农村自然资源比较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通过建立湿地公园、风情公园等构建起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展示群。
  (2)土壤治理工程。农村的土壤由于施肥等原因,受到一定污染,应当加强对土壤的治理、推广、绿色种植,加强对生态农药和自然有机肥的补贴,并对污染的土壤进行逐步的治理,让土壤恢复到原始的状态,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基地,形成一批良好的、有机生态示范田。让土壤为生态宜居乡村进行服务。
  (3)构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环境的改变。在农村建立垃圾处理等设施,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现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从而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
  3.6 发挥体制机制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要以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产权制度、治理体系为重点,发挥体制机制对治理环境、发展经济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推进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有效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和农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解决困扰农村集体多年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管理无序和闲置问题。对清理出的“四荒”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与相关市场主体合作开发苗木种植等经营项目,形成农村集体“边角经济”增收模式。
  4 结语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我党立足于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实情提出的一项正确主张,对于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地区存在的经济发展先于环境保护问题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成绩,要求政府部门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指导、有序推进的工作原则,满足群众对乡村生态、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建设一个美丽宜居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方明保.坚持农业“园区化、科技化、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路径——南京市溧水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篇[J].江苏农业科学,2018(05).
  [2] 包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兴的新要求[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01).
  [收稿日期]2019-01-10
  [作者简介]排木帮(1971—),女,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基础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9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