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乡村环境景观的适老化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乡村老龄化正在加剧,养老问题突显。本文基于乡村人口老化情况和我国乡村养老政策的背景,对乡村老年人生理、心理及乡村养老与城市养老的区别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乡村景观的适老化设计策略,包含乡村景观的构建和适老化空间的构建。只有根据乡村地域特征、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因素,才能营造出适合乡村老年人群的环境景观。
关键词:老龄化;乡村环境景观;适老化设计
1 研究背景
1.1 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乡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5%,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5.54%,乡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7.13%。一方面,大部分年輕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生活工作,乡村基本上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导致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留守老人增多;另一方面,城市生育率较低,乡村生育率较高,使得人口老龄化不平衡,加剧了乡村人口老龄化。
1.2 我国乡村养老政策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包括设置养老机构、减轻养老服务税费、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等乡村养老措施;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了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等乡村养老服务指导意见;2018年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系统提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以及农村养老计划等乡村养老措施及意见。
2 老年人生理及心理分析
2.1 老年人生理分析
人步入60岁之后,机体各个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也将逐渐衰退,大体可从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思维系统进行概述。感知系统主要指的是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老年退化性变化,尤其是味觉、嗅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肌肉骨骼系统指的是肌肉萎缩,又由于钙质流失,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等问题,因此老年人无法进行大幅度的剧烈运动,灵活度下降,动作变迟缓等;神经系统在此年龄阶段脑组织开始萎缩,神经传导的速度相比年轻时大幅降低,尤其是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衰退,表现得特别明显。
2.2 老年人心理分析
乡村老年人60岁后,一部分老年人身体健康没有丧失劳动能力,会负责自家的农活和房屋修缮,但他们缺少丰富的精神生活,会产生一定的空虚感和抑郁感,另一部分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无年轻人照料,这部分老年人心理安全感下降,会出现失落感和孤独感等。
3 乡村养老与城市养老的区别
3.1 景观环境的区别
城市养老景观环境在城市中占地面积较小,景观主要通过人工造景的方式形成空间环境,景观空间较为丰富,包括娱乐、休闲、康复等功能空间,满足各类型的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乡村养老景观环境主要位于宅中院落及村落的公共空间,景观空间基本无设计,只能基本满足老年人的使用,老年人的身体及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乡村养老景观环境的优势在于空间面积较大,基于乡村良好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等,可营造不同于城市养老景观环境的更优质的景观空间。
3.2 生活方式的区别
城市老年人群有养老金的保障,经济条件较为良好,因此生活方式选择较多。部分城市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充实业余时间的同时也增强与他人的交流,大部分老年人参与下棋、太极、跳舞等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得到了娱乐放松。城市环境下社会关注度高,很多团体有组织地聚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乡村老年人群从出生起都生活在乡村,经济来源依靠自家的地,虽然已经进入60岁,但他们还是靠地生活。大部分乡村老年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只能基本满足老年人的物质要求,甚至有些乡村老年人需自给自足,休闲娱乐选择较为单一。老年人群对于乡村中的每家每户都相对比较了解,甚至有些还是亲戚关系,与村中熟悉人群的交流无障碍。
3.3 养老设施的区别
养老设施包括公共性和服务性设施,城市中养老设施齐全,种类相对丰富,乡村养老设施中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都相对较少,质量相对较低。乡村中无医疗服务,村中老人患严重病症需要到镇上或城市进行相关治疗,村中缺失公办医疗服务站,大多数依靠私人诊所,而这些诊所条件较差,只能对轻微病症做简单处理,基本没有康复服务。村中老年人的公共设施较少,少部分村配备了少量的健身器材,公共活动场地主要集中于村民院落内或者门前,只有较少的村提供了公共的活动场地。
4 乡村景观适老化设计策略
4.1 乡村景观构建
(1)自然景观。大部分乡村位于山体、大量植被、河流等基地条件下,并且具有良好的空气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了纯天然的环境。乡村不同于城市,一年四季有分明的色彩与大地肌理的变化,造就了不同的景观效果。乡村中地貌特点明显,平原广袤辽阔,丘陵连绵起伏,山地沟谷幽深,盆地四周高而中部低。乡村中河流与湖泊构成水系景观,水体自然的形态与发出的潺潺响声,可使老年人保持心态平静。
(2)生产性景观。农业生产性景观源于村民农耕生活与生产劳动,包括水稻栽植、果林种植、家禽动物养殖等,农业生产性景观由田地、池塘、果树林、农作物等构成。在设计中结合乡村地域特色及乡村老年人群对土地的情感,对农业生产性景观进行重组,获得具有生命力、延续性、生产性及一定经济价值的景观,达到增加乡村老年人经济收入的目的,又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3)文化景观。老年人长期生活在乡村,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认同感。营造景观时要在环境中对民俗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农业文化等进行表现。要利用历史、经济、民俗、宗教等各要素来构建乡村文化景观,让老年人融入景观,感受本村的文化底蕴,使老年人群感受到景观的亲切感,体现出景观的人文关怀。 (4)生态景观。乡村环境提供生物的栖息之地,使人、生物、自然和谐地处于同一空间。景观环境以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需求为主,同时需促进及保护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让生物在此筑巢、繁殖,起到传粉授粉的作用,植物与动物相互适应、相互依存,构成一幅鸟语花香、万物生长的景观画面。乡村景观中具有生物多样性,保障了生态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續性,这也是建设良好乡村养老环境,保持乡村老年人心情开朗舒畅的重要因子。
4.2 适老化空间构建
(1)交通组织。乡村的交通组织要尊重当地地形地貌与环境空间,不能因交通的扩展与更新,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乡村中车行与人行没有明确分流,交通系统及设施相对较弱,设计中要合理组织人流与车流,构建良好的交通配套设施。村中老年人群大多数通过步行到达各个区域,因此,步行空间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形成了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各个区域空间要有交通流线,实现区域之间的便捷性和可达性。
(2)养老设施。乡村中应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设施应分布于交通方便地区及中心地区,实现娱乐休闲、居家养老、医疗康复等功能。公共设施提供休闲活动、文化娱乐空间,满足老年人群锻炼身体、交往交流、棋艺茶舍等需求,丰富乡村老年人的生活,开拓他们的业余爱好,起到调节心绪、陶冶情操的作用。乡村中无健全的医疗康护服务设施,设计中需构建医疗、康护等服务点,根据村中老年人的类型特点,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以此实现村中养老。
5 结语
老年人已成为乡村中的主要人群,也是养老人群中要受到重视的对象。乡村养老景观环境有区别于城市养老环境,不能将城市养老方式及经验直接用于乡村养老,应考虑乡村老人的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的营造达到缓解其身心、减少其孤独感及失落感的目的,有利于治疗与康复,起到让乡村老年人群积极面对生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应珊婷,郑勤.《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解读[J].大众标准化,2015.
[3] 孙炜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 蒋闻.南京市美丽乡村点状公共空间景观构建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5] 徐婧.田园式养老基地环境景观研究与应用[D].广西大学,2015.
[6] 王璐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养老院景观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杨柳村养老院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