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法与中国画的笔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关于汉字的起源现有5种说法,其一便是“图画说”。“书画同源”是我国书画史上对书法与中国画关系的提煉。汉字“六书”中,其中一点就是“象形”,南朝理论家谢赫的评画准则《六法论》中也提出了“应物象形”的美学原则。这些都说明了书法与中国画源于自然,也证明了“书画同源”这一命题。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书法与中国画慢慢分离,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前者是依托于文字表达,后者取材于自然万物,但因为二者的工具材料、表现方式都基本相同,所以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共同核心便是“笔墨”。
  关键词:书法;中国画;笔法与墨法;笔墨精神
  1 书画的基本笔法和墨法
  笔墨是一个大概念,不管是行书、草书还是山水、花鸟都会提及它,我们不能以简单的“笔”与“墨”来定义它,而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它的内涵和精神,剖析它的实质。执笔墨者,要求以心带手、以手运笔,甚至一气呵成、一笔藏万笔,带给观赏者纸墨之外的遐想。
  早在元代,赵孟頫就系统地提出了书画用笔相同的理论,现代画家黄宾虹也说“用笔之法,书画同源,言其简要,盖有五焉”,他还总结了“五笔七墨法”。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七墨即浓、淡、破、积、泼、焦、宿,“五笔七墨”的总结为中国书画艺术的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
  2 书画中的笔墨表现与运用
  书法与中国画的核心就是笔墨纸的互相配合,尤其笔墨起重要作用。然而书法不同于绘画的一点就是对线条的要求较高,每个字都要求做到笔笔到位。在绘画中,一笔失误或许还有挽救之法,而在书法中则不尽然,一笔之差往往使得整幅作品毁于一旦,于事无补。由此看来,书法更强调对笔和墨的把控,但并非表示中国画不重视笔墨表现。
  关于书画的笔墨,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言道:“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他强调在画中要表现出笔法的骨骼气度,也谈到了绘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所以,不管是书法还是中国画,笔都体现内力,墨都表达外部活力,以笔表形,以墨作意,连绵相属,气脉不断,笔墨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如在写意画中,竹叶的画法可以用书法中的捺画、撇画来描绘,不同书体的笔画会表现出不同韵味的叶。书法中的中锋用笔也可以运用到白描画中,这样可以使画面的线条更加具有骨力,更加平稳细腻。这既是对书画间笔墨联系的体现,也是“书画同源”的实证。
  对于书法与中国画中的笔墨运用,除形态以外,具体要求还有如下:第一,“笔不虚设”,即笔笔皆有作用,在字或画中都有明确的“职责”。第二,“用笔中锋”,即表现线条的挺拔,避免出现太多枯笔,恰当的枯笔会增加画面的虚实结合与书法字里行间的灵动感,所以要求执笔者把控得当。第三,“线条粗细”,即指单根线条的精神内涵容量,旨在表达作者内在的精神感受和个人情感。就如在《祭侄文稿》中,作者用丰富的线条、多变的墨色把失去亲人的悲恸书写得淋漓尽致。第四,“用笔提按”,即体现线条的轻重缓急感,形成视觉冲击力,并将精神意蕴注入笔墨、线条之内,使画面或文字更具饱满厚重之感。在中国画中,还需注意用笔要“毛”,笔松见毛的线条不紧不结,才能有效地展现画面的气韵。这也是一种高精尖的技能。
  3 书画中的笔墨精神
  笔墨最先成熟于书法之中,后来书法入画,使得笔墨在中国画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魅力。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与苏轼的《枯木怪石图》都是以书入画的经典之作。书法入画,进而产生了水墨写意人物画,这一书一画之所以能融合在一起,是因为都以笔墨为本,讲究骨气、格韵。
  书法、中国画都是以笔墨语言来塑造物体形象,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是通过造型来表达笔墨精神的,笔墨是书法与中国画的核心。“笔墨”中笔是基础,墨是灵魂。墨色由浓到淡称为墨阶,具体可分为5个阶梯,即焦、浓、重、淡、清。不管是书法还是中国画,墨淡易“伤神”,墨浓滞笔锋。所以,掌握好用墨方法才能在作品中收放自如地表达情感,才能体会颜真卿的“厚重”、柳公权的“瘦劲”,继而品读书画的“入木三分、屋漏痕、折钗股”等笔墨精神。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墨法苍润、干练流畅,全文234个字,蘸墨仅7次,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枯笔,每一笔都流露着强烈的悲痛之感。文中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点画间牵丝映带,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通篇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再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描绘的是一位袒胸露腹的老者形象,整幅画用笔豪放,墨色变化丰富多彩,质感强烈,给观赏者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画面虽然只详细勾勒了面部和腹部,其他地方大笔横扫,寥寥几笔带过,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这就是对“一笔藏万笔”的真实体现。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表现艺术形式,每个人的笔墨中都承载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笔法与墨法,对书法和中国画都有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书法还是国画中,用笔都必须要“活”,才能达到生动的境界。在书与画的意境传达中,相互照应的笔墨情结,是作者情感意志的真实投射和印记。
  参考文献:
  [1] 郎绍君.笔墨经验论集[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6.
  [2] 李建春.书法教程——简史技法赏析(第三版)[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韩玮.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魏云飞.国画一点通,工笔山水50问[M].天津杨柳青画社,2013.
  作者简介:马国林(1998—),男,甘肃临夏人,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在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