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高压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反击的识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高压输电线路雷电绕击与反击识别为中心,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从中认识到绕击与反击识别的关键点,目的在于准确识别绕击、反击情况,提高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绕击;反击;电流变化
  1 雷电绕击、反击机理分析
  雷电绕击:雷电绕击主要是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没有及时避开雷击,虽然雷电绕过避雷线,但是却直接击中高压导线。雷击点在此过程中雷电流增加,随即传播到两侧。输电线路中对于避雷线的设置,都是平行于导线。[1]两者相互产生电磁耦合,在此作用下,避雷线上会出现耦合电流,此电流与雷电流相似,杆塔将其中一部分电流引导到地下,则避雷線会引导剩余电流到相邻杆塔。
  雷电反击:雷电反击的机理研究,从高压线路杆塔角出发,一旦雷电击中线路杆塔,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强烈的冲击电流,在杆塔作用下与避雷线将电流分化。杆塔引导着一部分电流进入到地下,但是杆塔本身横担、塔顶位置会出现阻抗,导致电流会出现降压情况,杆塔的顶端绝对值增加,影响高压电路运输。
  2 高压输电线路绕击、反击特点
  高压输电线路绕击与反击的识别,必须掌握两者的运行机理与特点。雷云如果为负极性特点,其本身携带大量负电荷,如果高压输电线路绕击,则正极绝缘子会在此影响下出现闪络现象。如果是反击现象,则负极性的雷云击中高压输电线路避雷线,会受到接地电阻以及各种杆塔的阻抗,电压承受高的位置出现闪络。雷电携带负极性较大,正极绝缘能力弱,高压输电线路交流位置,在正常运行基础上电压是保持不变的。但是一旦遭受雷击,不管是绕击与反击,电流都会被影响,特别是其中的绕击现象,不断重复着单调变化,其中的故障特征主要呈现在单极接地方面。
  3 高压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反击的识别
  高压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与城市生产、生活关系紧密,对此必须准确识别雷电绕击与反击。根据雷电监测系统,采取仿真模拟的方式将雷电绕击、反击情况全面展示出来,准确判断绕击、反击的情况。如果杆塔被雷电击中,绝缘子一定会出现串电位情况,其中如果差值为Uins>0,则入地电流的值Ig<0。如果雷电击中导线,则差值会出现相反情况,也就是Uins<0,Ig>0。雷电同时击中杆塔与导线,高压输电线路的绝缘子串,电位会迅速降到0,并且两端电位同时变化,这个变化代表着高压输电线路出现接地故障。[2]雷电击中杆塔的前提下出现闪络情况,电击情况结束,杆塔Uins值变为0,雷电临近杆塔过程中,绝缘子串闪络,数值从Uins>0转变为Uins<0。Uins、Ig值的变化,是识别雷电绕击、反击的关键。
  根据绝缘子电位差的变化与Uins方向,这其中Uins方向为Di,当Uins变化期间,根据时间t的变化规划区域面积,及时对极性方向对高压输电线路加以表征。这期间高压输电线路识别绕击、反击期间,需要时刻注意线路出现叠加,导致高压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压受到影响,造成分析结果不准确。当然计算区域面积之前,还需要及时平移Uins,保证所有计算数值的初值均为0。综合分析线路反射波可能受到的影响,及时制定预防措施,确保仿真模拟识别准确。仿真操作中,电压出现明显变化,随后的1.5μs是主要识别计算区间,利用梯形法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区域面积。其中S1.5>0,则符合Uins>0,Di=1的条件,但是如果相反,S1.5<0,则Di=1基础上Uins<0。根据此运行原理,计算电压变化中1.5μs-5μs变化过程中的区域面积,同时确定Uins变化方向。模拟仿真中,Ig方向变化以Dt表示,积极计算区域面积变化,并且获取雷电反击与雷电绕击特征参数。具体参数详见下表。
   在进行Uins方向分析期间,直接涉及到绝缘子闪络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对Di进行不同的计算。得到数值如果DiDi5<0,那么Uins明显发生方向变化,利用变化情况,确定高压输电线路中的闪络情况。高压输电线路遭受雷击,识别绕击与反击,首先积极采集信号,其次是对方向与数值进行大小对比,根据对比情况,计算Di、D等数值,由此确定高压输电线路的绕击、反击现象,制定全面的解决对策,及时排除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隐患。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压输电线路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因为高压输电线路影响因素角度,加上雷电绕击、反击等情况的出现,直接影响到高压输电线路安全。积极组织仿真模拟操作,利用高压输电线路中电流、电压、运行方向等的变化,准确识别绕击、反击现象,保障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金峰.110kV-220kV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No.132(10):251.
  [2]黄然,束洪春,龚振,等.基于能量分布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雷电暂态识别方法[J].电气自动化,2018,40(06):63-66+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