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社交媒体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人才资源,培育其文化自信对坚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构建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网络社交媒体改变了国民信息传递方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文化自信特征、文化自信内容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特征,探索网络社交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困境,最终提出网络社交媒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社交媒体;大学生;文化自信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7.040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7-0171-04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政党以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其应对自身文化具备坚定的自信。我国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深厚、基础以及广泛的自信。大学生作为国家当下与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培育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在网络技术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文化的交融和冲击,其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契机。网络社交媒体在为大学生群体学习与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其平台中蕴含的消极言论、消极思想以及消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与文化自信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这一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创新文化自信培育模式,强化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
  一、文化自信的特征
  (一)文化自信具备基础性特征
  大学生在认识与接触社会时,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发展导向以及发展目标,为强化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在教育活动中,相关教师与学校应创办更具特色的文化民俗活动,以此发扬与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基础性特点源于人们长期的精神与心理沉淀,在历经探索近代中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的道路以及改革开放的道路后,我国才形成当今的文化与精神景象。同时,文化自信基础特征还源于其具备精神优势以及道德素养,这不但是对国家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坚定,也是指引国民坚定根基,迈向未来的体现。
  (二)文化自信具备连续性特征
  文化自信的建树与发展是连续的过程,无论是遭受磨难的时期,还是获得显著成就的时期,文化自信均是意志、信念以及毅力的坚定。我国传统文化蕴涵优秀的伦理与道德精神,对国家社会的持续关切是这一精神的驱动力,纵然社会转型时,传统文化仍未被忽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是连续性的。在一定形势下,时代产生变化,国民对文化的认知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曾享受文化自信的国民会面临新的文化抉择,相应地,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形式也随之改变,但并不象征着传统文化自信会消失。文化自信具备的连续性特征在于,党、国、民传统的身份意识以及文化认同意识产生改变时,国、民将已有的文化认知与自信作为基础探寻精神支撑,进而运用理想强化文化发展动力。
  (三)文化自信具备现实性特征
  新形势下,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支撑文化自信的主要路径,而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理论是决定文化自信现实性特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这些内容决定了我国文化自信的方向及性质。文化自信作为明确并极具吸引力的目标,它驻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构建的现实成就,也驻足于社会主义构建的经验教训。在历经90多年的党建工作、70多年的社会主义构建及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作后,国家文化自信无论是层次、内涵还是水准等层面均达到了新高度。文化自信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紧密相关。当今的文化自信,是以自觉、自主发展为特点的自信。这一文化自信,不但具有传统价值观成就的文化底蕴,还具有当代社会发展成就的时代特征。
  (四)文化自信具备开放性特征
  文化自信要求具有开放的胸怀、思想以及体系,叙述中国优秀事件、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其不但具有中国元素的自信,还具备创新发展的英气以及自立自强的生机。新形势下,文化自信在长久的国际文化交流与比较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儒道法的结合与比较,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选择和比较,均呈现出文化自信的开放性特征。开放性的文化自信阐明国民应坚定价值边界以及核心观念,防止文化自負以及盲目自信的现象产生,使我国文化自信具备包容性。新时代国际文化的结构中,不同的文化内容与途径存在重叠性现象,对文化自信具有一定影响。然而,文化自信的开放性特征与其所呈现的世界意义紧密相连。
  二、文化自信的内容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但蕴含精美的方块字、悦目娱心的各类古乐器及高雅的诗词歌赋,还蕴含着为农业领域探究的二十四节气。我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和谐,重视实践在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因此,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是重视道德、讲究秩序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文化对国家发展以及国民生活的重要价值。在教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这不但可以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文化自信是十分有效的课题。文化自信作为顺应当下时代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发展的显著标志,应落实文化自信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明晰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
  (二)革命文化是我国民族独有的精神象征
  我国文化体系中,不但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包含着伴随时代进步而形成的革命文化,其源于我国优秀文化的历史沉淀。革命文化作为将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时代产物,是国家文化自信的独特象征。革命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史中最灵活的呈现,它象征着先人在面临外敌时所呈现的强大的爱国信念,鼓舞着当今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产生。在我国历史中,多件重大历史事件均由大学生发起与推动,当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国家以及国家文化均拥有浓厚的情感。要想坚守“四个自信”,应从大学生群体开始落实,充分发扬其爱国思想、铭记历史的优秀思想与品质。因此,革命文化是国家文化自信的精神标志,是民族在抵抗外敌时产生的强大力量。   (三)社会先进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内容
  社会先进文化呈现的时代精神以及先进特征,是通过吸收国家优秀文化、国际优秀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符合国情与国民群体的先进文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象征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也是国民群体坚定推进的文化强国的精神驱动。文化自信作为发扬主流文化的主要路径,其将社会先进文化视作持续坚定的文化思想,其从本源上避免了外来文化及思想的浸透,并运用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将其应用到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中。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不但肩负着构建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还承担着落实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职责。想要强化国家教育,应重视启发大学生发散思维,进而使其多维度正确地认知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在,构建国家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网络社交媒体的特征
  (一)融合性特征
  网络社交媒体的功能历经高速发展的进程,由初始阶段简易的信息互动、电话通讯,发展到彩信以及图文的信息传递。为满足国民信息传递的高要求,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信息媒介逐渐变得多样化,增设了视频、音频等功能,进一步满足当今国民社交要求。除此之外,网络社交媒体相关工作者仍在持续开发与研究新兴功能,增强网络媒体平台线上互动以及线下交流,并开发专门APP。例如,百度地图、微信、QQ、新浪微博、抖音等。可见,在当今形势下,网络社交媒体的融合性特征是其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移动性特征
  网络社交媒体是凭借互联网助力而发展兴起的,互联网的部分特征,网络社交媒体也拥有,但其仍具备自身的特点,这是和其他事物区分的,也是其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网络社交媒体具备显著的移动性特征,正因为这一特点,其可满足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以及大学生生活学习的要求。因此,移动性快速迈进国民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网络社交媒体以其功能丰富强大、体积小等优势深化到社会及国民生活中。在互联网环境下,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还研发出多元化的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环以及电话手表,这类产品以其便捷、小巧等优势广受消费者群体追捧。
  (三)个性化特征
  网络社交媒体以个性化特征出发,为用户供应更为优质的服务。传统媒体在传递信息时,遵循平台或者信息发布者的理念,用户对信息的选择权限空间较受局限。然而,新型网络社交媒体与旧媒体差异较大,其以用户的信息传递为主要途径,依据用户对信息要求的差异性,为其供应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并依自身实时性特征与优势,及时为用户传递信息。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社交媒体用户可依据自身兴趣以及需要选择相应的信息服务。
  (四)即时性特征
  即时性特征伴随网络社交媒体的移动性特征而产生。简而言之,用户在使用网络社交媒体时,可突破传统纸质媒体的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在平台中了解实时信息。用户可通过平板电脑以及手机等电子设备即时传递与接收信息。近年来,智能手机性能的快速进步,使网络社交媒体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用户可即时观看视频、聆听音乐。网络社交媒体的应用逐渐普及,例如,新浪微博、微信以及手机QQ等APP,促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突破各种因素的阻碍,在不同时间以及空间均可以进行线上沟通交流,使信息的传递更为快速、畅通,优化传统沟通交流方式。
  四、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困境
  (一)难辨多元文化传递信息的真伪
  网络社交媒体,尤其是移动媒介是互联网的拓展,不但具备强大的信息检索以及共享功能,还具备传统网络平台缺乏的即时人机交互性特征。但近年来,由于网络平台中蕴含的重叠交叉信息过多,实质性资源较少,真实的信息往往被过多的虚假信息覆盖。大学生获得信息时,往往不经取证,导致其难以辨别信息真伪,甚至出现轻信消极言论以及虚假信息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对于文化传播、发扬的多元化方式应用,大学生作为信息发布者以及信息接收者,其并非是专业信息发布者,发布信息也不具备商业生产行为,导致大学生在信息发布中随意性情况严重,对信息质量的优劣要求较低,进而促使信息接受人员与研究人员在面临大量的信息时,难以探寻到有效的途径处理信息,对信息的价值认同以及文化自信也产生了反向影响。
  (二)低俗信息误导严重
  对于以手机为主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多元化信息接踵而至,传播的文化与信息优劣结合,有高尚的文化,也有低俗的文化,对大学生的三观以及文化自信均具有直接影响。近几年,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在社会压力以及学习压力的环境下,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当放松,劳逸结合。但由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良莠不齐,甚至部分信息发布者为引起用户关注,传播低俗信息。网络技术日渐发达,社会事件,无论好坏,其传播速度均较快,而大学生往往较易被负面信息吸引。由于低俗信息的误导,致使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逐渐降低,逐渐模糊自身坚定的文化信仰,对其三观也具有消极影响。
  (三)网络社交媒体偏重娱乐化
  在所有APP中,网络社交相关软件占比及使用率较高,大学生对这类软件投入的时间也较多。微信、微博以及QQ等平台的用户规模十分广泛,使用率逐渐上升。当今大学生群体,大部分均习惯使用微信进行社交,发布朋友圈动态。同时,新浪微博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大学生运用微博平台可掌握自身兴趣较高的公众人物的即时信息,娱乐化目的偏重。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电子阅读中,其阅读内容偏向网络小说,其难以在生活中加深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了解。这一现状,导致大学生群体对于文化自信的培育缺乏兴趣,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知也相对受局限,进一步制约了教育工作者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开展。
  五、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正确价值观强化学生文化自信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思想动态活跃,文化选择内容增加,要想建树文化自信,应认同当代国际文化的价值。文化自信,即合理地将外来优秀文化与国内优秀文化融合,客观看待传统文化中不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容。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可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使传统文化通过新方式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建树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建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包容。因此,可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在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呼吁大学生群体思考文化价值,使其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发扬其良性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宣扬我国传统文化,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利用网络优势传扬我国优秀文化
  网络时代下,各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扬网络社交平台的优势与价值,采集内容充实、正面的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文化细心。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在包含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的同时,还应蕴含社会先进文化。同时,重视教学模式的生动性,发扬网络社交平台的积极价值,开展线上教育、线下教学结合的教育体系,采取大学生兴趣度较高的网络媒体形式,融合大学生网络行为,创办精品课程,牢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基础。除此之外,院校应创办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宣传活动,构建校园优质的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推动大学生强化文化交流、探讨,使其对我国文化发展前景形成坚定的自信。
  (三)优化大学生媒介素质
  即时性的网络社交平台,其传递信息的碎片化致使大學生文化认知出现局限性。因此,在网络时代下,媒介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大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以及传递者,其对于多元化的信息应具备独立辨别的基本能力。简而言之,只有正确使用信息传递资源,充分运用媒介资源健全自身文化水平,与社会共同进步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同时,网络环境才能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供应有利环境。为有效培育大学生媒介素质,在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中,应注重对网络信息热点问题的实时解析。运用自我教育形式,对消极的思想进行实时深度解析,培育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进而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在传承优秀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呼吁学校与大学生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建立高度文化自信。
  六、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各类网络社交媒体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产生不同的价值与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网络文化,将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创造优质的网络环境,发扬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中,学校应运用正确价值观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利用网络优势传扬我国优秀文化,使大学生群体对我国文化发展前景形成坚定的自信,优化大学生媒介素质,进而使其建树高度文化自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4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