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符号标出性理论下衙署园林的营造与传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来,全球经济、文化交融使当下许多城市出现景观“同质化”,现代景观逐渐成为“非标出项”,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及叙事性的衙署园林,则处于异项被“标出”。基于此,根据符号学标出性理论,以成都市崇州罨画池为例,分析衙署园林景观符号的营造与传承,以期为当代“同质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启示。
关键词 景观符号;衙署园林;标出性;同质化;罨画池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4.023
符号是意义传达的载体,所有的文化意义都属于符号学的范畴,欧洲景观生态学家指出景观价值包括自然成分、文化传承、美感和社会文化意义等内容。中国俞孔坚教授也曾说:“景观记载着一个地方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美丽的或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富含意义价值的景观包含在符号学系统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景观,以符号的形状和尺度呈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当地的传统文化及本土特色。但在当代“同质化”城市园林景观中所“标出”的传统自然园林,所包含的历史文脉呈现了该区域百姓生产活动的印迹,其构成的“语境”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从而使研究传统自然园林景观和符号学之间的关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 标出性理论与衙署园林
1.1 标出性与符号学理论
标出性(Markedness)是布拉格学派学者特鲁别茨柯伊提出的一个语言学问题,他在音位学中发现在对立项清浊辅音中,二者之间有相当清晰的不对称现象,清辅音多于浊辅音。浊辅音“被积极地标出”两个对立项中比较不常用的一项具有的特别品质[1]。因此,在两个对立项中使用次数较少的那一项即为标出项。赵毅衡教授[2]认为,对立二项的不对称性是普遍存在的规律,任何意义都有对立意义范畴,只要有范畴对立,就会有不对称,从而引申出关于“标出性”的问题。同时,“标出性”的相关知识不仅适用于语言学,在文化中也普遍存在。“文化”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标出性,但这与风格元素的数量、荒诞离奇的程度没有绝对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文化中的人,很难发觉自身的与众不同。
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景观设计则是一种复杂的符号活动,而园林景观包含各种各样的伴随文本,如亭、台、楼、阁、植物、雕塑、池塘和牌匾等,它们共同构建了园林景观的文化价值及意义传达。景观“趋同性”是中国当下最普遍的景观设计现象,这种趋同性是盲目模仿“西化”景观形制的后果,使中国文化中“标出”的西方文化成为主流,反而使传统、本土文化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反转成为标出项。在全球文化交流便捷的年代,人们可以接受来自于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文化,开始让人们忽视本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外来文化产生盲目崇拜之情。因此,只有吸纳改进“标出”的传统文化景观,才能使当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更具有獨特的内涵。
1.2 文人与衙署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为主,隶属于私家园林的文人园林起源于秦汉苑囿,泛指文人学者、画家、诗人、怀才不遇的官员参与设计建造的传统园林景观。因此,在中国园林景观中占有一定地位的衙署园林亦是文人园林的一种。衙署园林是由地方官署及中央机关职能部门牵头兴建,或附属在官廨衙署内,或建在衙署所在府、州、县、城郊的非私人营建的园林[3]。
2 衙署园林的“标出”
论及当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衙署园林设计的不同,在于文人及文学作品的介入,这使得衙署园林在当今主流城市园林景观中“标出”。文人士大夫将蕴含情感意义及文化内涵的建筑、绘画、文学书法、植物、山石等符号进行组合,编辑出富含人生理想、思想情感的景观文本。随着社会变迁、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分工愈加细化,城市景观设计盲目追求西方设计风格,努力贴上现代化标签,形成了模仿其形不知其质的行业现状,而“同质化”景观逐渐成为城市景观的符号标签。各方学者、设计师大声疾呼传统文化丢失、本土文化落寞,这都充分表明当下“同质化”景观占据了主流地位。相较之下,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衙署园林景观在当今景观营造中逐渐式微,站在了主流景观设计的对立面,处于标出项的位置。
3 罨画池标出性景观符号的营造
传统园林浓缩了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技术、哲学思想、民俗趣味和审美水平等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同时期传统园林中的变化也体现了集体记忆与文化始终处于动态的运动中[4]。古代思想较为开放的年代进一步开拓艺术领域,给予了园林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同的景观元素设计是一个将具体物质抽象提取的过程,并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萃取出来,通过符号的形式应用在实际设计中,以受众接受符号所传达的文化意义。位于成都市崇州区的罨画池是一座始建于唐朝,成景于宋代的衙署园林。该园占地34 541 m2,其中水域面积就达到14 600 m2,
全园由罨画池、陆游祠和文庙3个部分组成,极富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且园主多为文人、官吏。纵观全园,现存建筑群多为清朝重建,全园山水格局保存较为完善,为中国少数几处保存较好的唐宋衙署园林。
3.1 罨画池景观语义发展
历代园主、造园家将崇州罨画池“官衙廨署”的主体景观特征与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相结合,这不仅展现出西蜀地区语境下的景观符号构成,同样展现出衙署园林的场所特性。罨画池最早记载于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此处的东亭即为后世的罨画池。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时任江原知县的赵抃(字阅道),将东亭改造成灌溉民田、泽惠乡民和昭显政绩的衙署园林。嘉佑二年(1057年),赵抃在《蜀杨瑜遨游罨画池》一诗中提及“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首次提及罨画池一名,并细致描述园内的景色。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苏辙族孙苏元老监崇州郡事,他在赵抃时期的基础上重修园池,而此时的罨画池颇具规模。一方面,他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融入园林营造中,增添了溪、泉、湖、瀑等水景元素;另一方面,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一应俱全。自此,正式成为一处带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衙署园林。乾道九年春,诗人陆游出任蜀州通判,据《初到蜀州寄成都诸友》:“襞牋报与诸公道,罨画亭边第一诗”,知其住于罨画池池边的怡斋,并立下石碑,可谓是融情于景的完美演绎。明洪武年间(1368年),当地居民为了纪念曾在此地为官的陆游和赵抃,在罨画池附近修建了“赵、陆二贤祠”。随着朝代的更迭,隐逸思想成为文人士仕的避世之道,远离了最初老子所提出隐逸思想中的精神解放,以及自由自在的自然生活观。他们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将自身的人生经历、情感思想与景观符号相结合,创作出这座人与自然、情感与物质、功能与审美完美结合的衙署园林。 3.2 罨画池景观语境营造
罨画池是现今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衙署园林,它虽历经五朝变更,却仍然较大程度地保存了古时的山水格局,并将历史文脉流传下来,这与其历代园主人精心营造密不可分。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符号一直存在于人类文化中,在传统社会,符号是禁忌、象征之物,数量稀少而稳定,并总与权利相结合,神圣而不能随意使用[2]。衙署园林作为由地方官员或中央机关职能部门居住的办公用地,自身具有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园林所不具备的权力含义。因此,衙署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众多园林类型中展现出其标出性。游览罨画池全园,不难发现这座衙署园林充满文学气息,其景名匾额、楹联题对、石刻、游廊碑帖中皆体现出园主人的造园思想、情感经历。在这个缺乏人文内涵以“同质化”景观为主的时代,充满人生哲理、自然之美的衙署园林无疑是标出的。
4 衙署园林景观符号的发展与传承
纵观整个世界的发展历史,传统生活样式不能成为现代生活的样板,古代是一个非生态、非可持续性的时代,当代则是推崇可持续性发展的低碳环保时代。罨画池这座衙署园林则刚好见证了这个从古代园林观到当代园林观的发展与传承。
唐代早期,当地文人官员在城中挖池,并建亭遍植梅花。《引流联句序》云:“江原县江,缭治廨址而东,距三百步。泷湍驰激,朝暮鸣在耳,使人听爱弗倦。遂重渠通民田来囿亭阶庑间。环回绕旋,沟行沼停,起居观游,清快心目。”该文详细记载了该园形成的最初原因。杜甫的“东阁官梅动诗兴”一诗中的“官”,最早点明该园的园林性质,即衙署园林。明朝年间,罨画池的园林建筑陆续开始增建,园林周边相继将州廨改為文庙,并增建陆游祠于罨画池东部;公元1368年,罨画池南部增建文庙一座;明正德年间,于池东南侧建立“赵、陆二贤祠”;直至明末战乱,文庙、陆游祠均毁于一旦,池内的亭、斋等园林建筑,仅剩下桥、堂等部分。在清朝时期,因社会时局平稳,整座园林开始进行修复与增建。文庙后方的土山增建尊经阁,修筑土台于池心,并增建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双围柱重檐攒尖四角亭——罨画亭,且与文庙、尊经阁形成一条主要的景观轴线。光绪年间,罨画池开始全面修复,池东的水面也相继扩大为内湖,并以三折廊桥划分湖面,使得内外湖的园林空间体验迥然不同,整个水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园内东南方也陆续增建琴鹤堂、问梅山馆、望月楼、草亭等,并对琴鹤堂、瞑琴待鹤之轩等园林建筑进行修复,使罨画池水逐步恢复往日景致。故而从根本意义上,保护与发展的目的是唤醒场地内的文化历史脉络,从而得到再生与发展。在整个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梳理各阶段的不合理情况,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景观恢复与功能再造,这类环境景观的保护性设计与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再生与传承。
5 结语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景观“同质化”的时代,只有合理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场地特性,才能让园林景观更具文化魅力与时代特色,成为当代园林景观中的“标出项”。而经过1 300多年延续发展与合理传承的罨画池,无论是利用其传统“引水造园,因水得景”的衙署园林造园手法,还是造园者文化内涵的景观营造,都是它千余年来一直保持着富有人文气息、景致古朴典雅的重要原因,以致该园仍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在西蜀地区成为“标出”景观。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8(3):2-12.
[2] 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赵鸣,张洁.试论我国古代的衙署园林[J].中国园林,2003(4):73-76.
[4] 李璇.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创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399.htm